
张家界武陵源“五老”志愿者将关爱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刘颂寒
金秋十月,重阳节如期而至。这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如今更成为观察新时代敬老爱老实践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不仅催生了“银发经济”蓝海,更让千万银发志愿者成为社会向善力量。以“事业托底”筑牢保障基石、“产业赋能”释放市场活力,正成为激活“银发力量”、实现“老有所为”的核心路径。
“银发力量”的激活,首在坚实的事业保障。近年来,我国以政策为纲、服务为基,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要求,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深化拓展“银龄行动”作出重要部署,再到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银发群体参与社会、实现价值提供了制度支撑。同时,“十四五”以来完成的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5年老年健康宣传周“银龄健康,从心启航”主题活动等服务落地,更从生活安全、身心健康维度,为老年人创造了敢参与、能作为的基础条件,让“事业托底”真正成为“银发力量”释放的底气。
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带动了“银发经济”的蓬勃生长,为银发价值注入产业动能。随着老年人需求从“基本保障”向“品质生活”升级,围绕老年群体的产业生态不断丰富。如铁路部门推出的“夕阳红旅游专列”,既让老年人走出家门感受祖国发展之美,也带动了旅游、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老年健康产业则依托健康宣传周、慢病管理服务等,形成“预防—保健—康复”的全链条服务,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这些产业实践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的需求,更将“银发群体”从“被服务者”转化为“消费参与者”,让“产业赋能”成为激活银发经济、反哺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事业托底、产业赋能的双重支撑下,千万银发志愿者正以行动诠释“老有所为”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他们不再是“夕阳余晖”,而是用实践证明银发群体既能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更能为社会治理、文化传承注入“银发活力”,让“老有所为”成为敬老爱老体系中最温暖的注脚。
从政策托底的“保障网”,到产业赋能的“新蓝海”,再到银发志愿的“向善力”,我国的敬老爱老实践已超越传统赡养范畴,升级为激活价值、共促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不仅回应了“银发浪潮”下的时代需求,更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生价值,这便是新时代敬老爱老的最优答卷。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刘颂寒
编辑:胡喜华
本文为宜章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954/74/1539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