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一”狂欢,一夜千金;“团播”翻牌,低俗吸金;“海归”卖惨,AI换脸;“熊孩子”盗刷,父母泪崩……直播风口之下,打赏异化为流量炼金术,平台、主播、机构合奏“围猎进行曲”。近日,中央网信办一声令下,为期两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全国铺开,剑指四类顽疾,立规矩、明底线、正风气,让“打赏”二字回归情意本真,让“清朗”之风吹绿网络生态。
此次行动,目标清、切口准、措施实。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两大高风险场景,锁定低俗引诱、虚假诱骗、未成年充值、非理性消费四大突出病灶,既开负面清单,也开责任清单:打赏上限必须设,单日阈值须提醒,榜单推荐禁唯金额,PK玩法禁“验资”,未成年人退款机制须“一键直达”。对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MCN机构,依法从严从重,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条条硬招,招招点穴,把“宽容空间”留给守法者,把“灰色套利”堵在制度外。
“清朗”二字,重在一“清”一“朗”。清,就要清淤拔根,斩断黑产链。各地网信部门须拉网式排查属地平台,建立“打赏风险台账”,对高额打赏、瞬时异常、未成年账号等重点数据实时监测;公安、银监、市监同步上链,打击“跑分”洗钱、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等下游犯罪,让非法所得“进得去、吐得出、罚得痛”。朗,就要朗朗乾坤,照亮真善美。鼓励平台上线“阳光打赏”模式:打赏记录全链路可追溯,主播身份实名制+人脸识别“双保险”,探索“冷静期”可撤销打赏,设置“公益打赏”通道,让爱心不被铜臭绑架,让真情不被算法裹挟。
制度之威,在长效;立法之先,在精准。现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对打赏定性模糊,未成年人保护法虽设“充值限额”,却缺配套细则。专项行动之后,应及时提炼经验,推动《网络直播打赏管理条例》尽快落地:明确平台、主播、用户、MCN四方权利义务,确立“打赏限额+冷静期+实名认证”三位一体制度,引入“按日累计、跨平台共享”白名单,探索“超额打赏强制面签”机制,把“一时风”变“四季春”。同时,完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程序,对诱导未成年人高额打赏、虚假人设诈骗等行为,检察机关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违法者“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治网之道,犹治川也,既导之使流,又防之使不溃。”网络直播不是洪水猛兽,打赏经济亦非原罪。我们乐见乡村主播靠才艺带货让土特产飞出大山,乐见非遗传承人借打赏让千年瓷火重燃,乐见“云端课堂”用一元一元的小额打赏为山区孩子垒起图书角。唯有驱逐劣币,良币才能汹涌;唯有斩断“灰色捷径”,真诚与匠心才能抵达用户心里。此次“清朗”行动,就是要在打赏与乱象之间划出一道“带电的高压线”,让规则成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让善良成为信仰。
两月为期,但整治无期,清朗建设永远在路上。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打开直播间,看到的不再是“嘶吼哭喊”的卖惨,不再是“榜一独享”的傲慢,而是知识分享的眼神熠熠生辉,是乡村振兴的笑脸漫山遍野,是未成年人学会理性消费后,与父母肩并肩的温情互动。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坤锐
编辑:胡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