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雄踞湘粤边境的宜章三堡

  在湘南边陲宜章县南部与粤北乐昌、乳源、连州等县西北端的湘粤边境线上,至今还保存三座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本朝正统四年(1439)的兵营要塞遗址—黄沙堡、栗源堡、笆篱堡。古兵营相继修建的年限跨度为四十三年,从地理位置上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互为依托,扼守宜(湘南宜章)连(粤北连州)古道,共同镇守湘粤边境。

  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到正统四年(1439),湘粤边境的苗、瑶、汉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迫使边民多次爆发起义,在南部引起很大反响,官府如坐针毡。盘踞西、莽二山(临武县的西山,宜章县的莽山)的匪寇也趁机作乱,打家劫舍,肆意猖獗。为彻底镇压苗、瑶、汉人起义和根除西莽二山匪患,明朝廷便从茶陵卫、攸县调集军队前来宜章南部长期驻防戍卫,官军划地为营,建堡(军营)屯田,自行开垦或直接强占民田,以30%的士兵戍卫,70%的士兵农耕,自给自足,且永不征租。朝廷也不划拨俸禄,官兵亦军亦民,战时征讨,闲时耕田。根据明代例律,军官采取世袭制,父职子袭。而兵源则来自“从征”,即自愿被招募的士兵 ;“归附” ,即战争中的俘虏兵;“谪发” ,即古代降职、犯罪而发配充军的人。官兵既要镇守戍边,又要开荒造田,这就有了屯兵、戍卫、耕种、储存为一体且进可攻退可守的兵营要塞——宜章三堡。

  栗源堡。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九年(1411)两广瑶、苗人汇同西莽二山寇众造反,再次侵犯宜章下乡一带,陈氏先祖陈立携同二弟陈先奉命由茶陵卫领兵八百前来宜章征剿,始建栗源堡。城堡略呈四方形,座北朝南。城墙周长二百零四丈,约合670余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由于陈氏兄弟长期戍边,便皆在此娶妻生子,修养生息,世世代代经600年的岁月历程,便发展成陈氏一族。

  笆篱堡。明正统四年(1439),苗人谭应贞、冒阿孙、老鼠牙、杜回子联络湘南、粤北苗、瑶人民再度起事,以莽山、牛头山、圣公坛为根据地,复攻宜章。郴州千户卞玺、百户柳琼英奉调急带二百余人前来笆篱清剿戍卫。并屯兵筑营,始建笆篱堡。笆篱堡为长方形,墙高4米,周长一里三分许,约合650余米,座西朝东,开东、北两城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古兵营要塞逐渐演变成以柳氏家族为主的古民居群。

  黄沙堡。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广东连州长塘马毡贼出莽山糍粑岭、罗阳峒劫掠。二十九年(1396),十七都耆民李克安赴京告发,明廷速调茶陵卫官军七百余人前来清剿并驻防黄沙,镇守湘粤边境。官兵便在此筑堡建营,始有黄沙堡。黄沙堡以山坡为依托而建,雄踞四方,略呈椭圆形。城堡座南朝北,周长812米,占地面积为35600余平方米,合53.45亩,民间有“穿城一里半,围城三里三”的之说。城墙高6米,厚丈余,开东南西北四城门,南北两城门高大,上方还筑有近10米高的城楼,城楼上凿有瞭望孔,视野开阔,观察角度广泛。北城门上还有石刻“朝天门”三字,其它三门无字。东西二门略窄,属于偏门。四门各配以厚重的杂木门,里面插上圆木横栓,相当牢固,可以承受门外巨大的冲击力。四周城墙的城垛上还开有射击孔,士兵隐身城垛后面可用弓箭或火铳对外射击,宜攻宜守。城堡把“宜连古驿道”卡在当中,再无它路可走,两头由把门官兵严加盘查,出了南门便可直奔粤北。城堡还筑有内环城路,供守城官兵巡游、值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节武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