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区域经济具有区域特色一样,一个地方的文化也是有其地方特色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俗特点反应了文化的这种特性。宜章地处“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探寻宜章地方文化的归属,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方向。
文化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本文对宜章地方文化的考察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一、宜章干群对地方文化归属的迷茫
宜章文化归属何种文化? 是湖湘文化、岭南文化还是西南文化?许多宜章人对此很困惑,犹如一个缠绕在宜章人心头的结。这种纠结使得宜章人的文化归属感不强、文化脉络不清,导致对自身文化发展缺乏方向感,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深层次上影响宜章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试图解开这个结,掌握第一手材料,笔者与同仁进行了一次“文化寻根”问卷调查活动:
“文化寻根”问卷调查
为了落实宜章县委“文化强县”的政策精神,找准我县的文化建设的方向,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县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支精干队伍,对县域文化风俗进行全方位考察调研,以摸清文化“家底”。 “文化寻根”问卷调查是此次活动内容之一。请您认真思考后,在相应栏内打上“√”。
您认为宜章地方文化属于哪种文化形态?
1、湖湘文化 ( )
2、岭南文化 ( )
3、西南文化 ( )
4、说不清 ( )
调查的对象包括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党校学员、县城中小学教师、高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8份。
宜章文化归属调查统计表
|
湖湘文化
|
岭南文化
|
西南文化
|
不清楚
|
其他
|
选择情况
|
248
|
174
|
34
|
264
|
8
|
占 比
|
34.07%
|
23.90%
|
4.67%
|
36.26%
|
1.10%
|
从调查结果看出,宜章人对自己的文化归属,认同湖湘文化的占34.07%,认同岭南文化的占23.90%,认同西南文化的占4.67%,搞不清楚的占36.26%。占1/3强的人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不明确,而认同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分别占34.07%和23.90%,相差超10个百分点,不占绝对优势。从整体上来看,宜章人对自己的文化归属很迷茫。
{Ky:PAGE}
二、宜章的文化渊源及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特质
(一)、对宜章地方文化元素的考察
根据明国时期邓中夏之父邓典谟先生修撰的《宜章县志》(今宜人常称《旧志》),可以大致领略宜章文化的渊源:
1、建置沿革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后梁萧铣在荆州称帝,据有郴州(桂阳郡),析郴县南境始置义章县。武后长寿元年,义章县分置义章、高平两县,同属桂阳郡。开元二十二年,废高平,徙义章于高平县治。
宋元年,为避太宗赵光义讳,将义章改名宜章。元代,属湖广中书省郴州路。明洪武九年,属湖广布政使司上湖南道郴州直隶州。清雍正二年,宜章县属湖南巡抚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隶州。中华民国元年,废道、府、州,宜章县属湖南省都督府。1949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县专区。1995年5月,郴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宜章县隶属郴州市。
2、人口构成
《宜章县志》记载:“夏岁贡之时遗著曰:我县区族大别分汉、瑶两种。汉族又分土著、民家、军家、客家四类,瑶族不满千家”。
土著是原住民。现县域内蒋、吕等姓属土著;民家是依皇家所命逐渐南迁的中原人氏。现域内文、李、姚等姓属民家;军家是明朝初年受朝廷所命戍守边疆的官兵后裔。如栗源堡陈姓居民,黄沙堡的程、徐等姓,笆篱堡的刘姓等属军家;客家是历朝兵乱时流离转徙县境人士。来自古吴越、川、闽、赣等地。
3、节日风俗
■元旦 “长幼五鼓蚤起,肃整衣冠,设香烛清茶,或供酒果,拜先祖家神。于庭前放爆竹,以惊辟山魈恶鬼”。“族党共登门庆贺,戚友往来交贺,款以酒食,至元宵节始止”。
■元宵 “县中城市乡村,剪彩张灯,或制龙狮百戏,金鼓喧阗,游观蚁聚。”。“元宵日剪彩为灯,饰以五采,或成山岳,或拟楼台,人物车马毕具,里党相庆。”
元宵抬轿装饰“夜故事”的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立夏 “小儿食鸡卵数枚,名曰护夏”。
■端午 “户悬蒲艾,用雄黄、朱砂、菖蒲合酒饮之。午时浴百草汤,炙以灯炷。戚友以蒲扇、角黍(俗称粽子)、鸡酒相馈送。无竞渡之风”。
■除夕 “长幼整衣冠,辞岁宴会,曰团年。门户皆以春联门神彩钱贴之。金鼓爆竹,欢聚围炉,达旦不寐,名守岁”。
4、民性
《桂阳郡志》记载:宜邑“淳朴近古,畏法少讼,重丧祭,士少宦情。”宋朝陆九渊《宜章学记》:“醇厚忠朴,颛蒙悍劲,而不能为欺诈。”《宜章县志》:“邑属各乡,皆谨愿淳实,地方公举,一唱众合,急公好义,天性使然”。宜人“……尚礼而寡讼,郴五属唯宜为最淳。婚祭宴会,不事侈靡,大有俭朴之风”。“妇女则夏绩麻,冬织布,操井臼,尚贞洁,谨守闺阃,不与男职,客来趋避”。
5、农事
《郴州总志》记载:“宜邑多种豆与油菜,冬禁放牛”。《宜章县志》:“事农务本,不习工艺。春种,夏耘,秋收,民勤于农事,早作夜息,终岁无暇日。冬则蓄水,曰‘冬田’。薯类名目极多,俗有“红薯半年粮”之民谚。草宜麻、烟,木宜松、杉、桐、茶、梨、栗”。
6、婚嫁
“男女幼即议婚,媒传庚帖,行纳彩礼……,谓之‘定亲’。男女既长,择吉成婚,谓之‘报日’。男家迎娶,具帖招戚友,备贺仪对联,彩舆音乐,由媒妁导至女家。女家设香案米盘於大门,名‘接轿’。是晚,女家治‘离娘酒’。酒三巡,邀诸姑姊妹闺房唱歌,至二三更,家人乃相聚而哭。次早转轿,至男家,侍娘扶新妇归房梳妆,入祠堂,同夫婿先拜天地祖先,次拜家堂,然后夫妇对拜,名曰‘拜堂’。归洞房,宾戚席罢,喧嚷到房,名‘闹洞房’”。
7、方言
“民方言多汉语官音,亦有乡谈。官音分军音、商音、新入民音。军音类茶陵,商音类江西,新民音类福建。除土语外,近城方圆二十里内,皆操官话,操官音者,亦积久而沦……”。现在的宜章地方方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积久变调的普通话——宜章“官话”;另一类是发音各异的客家话。
8、河流水文
宜章县境内有大小溪河276条,绝大多数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条,其中属珠江水系62条,属湘江水系的4条。域内武水,由西向东横穿中部,境内流长30公里,是珠江两大支流之北江的一级支流;长乐水,是系北江的二级支流,曲折流经7个乡镇41个村,境内流长105公里;域内同属北江二级支流还有玉溪河、章水、渔溪等。
(二)、“湖湘文化说”与“岭南文化”特质
1、湖湘文化
何谓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原儒学文化南下结合潇湘本土的荆楚文化,而繁衍出的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源自于理学思潮的兴起,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等三重因素。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淳朴重义”。“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是“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经世致用”。 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凸显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成就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四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表现为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爱国主义尤为突出、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
2、岭南文化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和骑田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其中,骑田岭绵延于郴州市北湖区、宜章县、临武县南部。
岭南文化的特质:一是固有的南越文化。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席卷珠江,进而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主体。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多从这里登陆引进。岭南商业文化富有海洋文化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的特质。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有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其忤逆和反叛造就了武家文化;其远儒性又造就了岭南文化世俗性的一面。
其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有:戏曲——粤剧、潮剧、汉剧;民间工艺——玉雕、木雕、广彩、广绣;民俗节庆——团年饭、赛龙舟、逗利是、舞狮子、迎春花会;信仰风俗——南海神诞、何仙姑诞、土地诞、观音诞等;生活风俗:饮早茶、宵夜、喝凉茶、喝老火靓汤。粤语: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
{Ky:PAGE}
三、从宜章地方文化与“湖湘”、“岭南”文化的交集,看宜章地方文化的归属
(一)、宜章地方文化与“湖湘”、“岭南”文化的交集
1、从文化认同感来看
通过我们的调查得知,宜章人对自己的文化归属,认同湖湘文化的占34.07% ;认同岭南文化的占23.90%;认同西南文化的占4.67%;不清楚的占36.26%。虽然宜章人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不清楚的占最大比例,但认同湖湘文化的比认同岭南文化的超10个百分点以上,而认同西南文化的只占不到5%,这说明从文化认同感来说,宜章人对自身的文化归属更倾向于湖湘文化。
2、从河流水文来看
宜章县境基本属珠江流域,其境内大小66条河流中,62条属珠江水系,只有4条属湘江水系。域内武水,是珠江两大支流之北江的一级支流,长乐水、章水、渔溪及穿宜章县城而过的玉溪河均系北江的二级支流。从河流水文来看,宜章拟应属于岭南文化。但如同恒河发源于我国西藏地区,却流经了不同的国度一样,以河流水文来判定文化的归属,过于简单武断。
3、从地理位置来看
古语说宜章地处“楚尾粤头”,但“粤头”的说法不能表明宜章就是“粤”的一部分。实际上,宜章地处五岭北麓,并不处在“岭之南”。以山峰划界是古代最流行的通则,所以从地理位置来看,宜章不属于岭南文化区域。
4、从民俗来看
宜章“过年”习俗与《荆楚岁时记》描写的一样:“长幼五鼓蚤起,肃整衣冠,设香烛清茶,或供酒果,拜先祖家神。于庭前放爆竹,以惊辟山魈恶鬼”。“族党戚友往来登门庆贺,款以酒食,至元宵节始止”。这说明宜章的“年”文化与湖湘文化一致。
但宜章“元宵夜,剪彩为灯,饰以五采,或成山岳,或拟楼台,人物车马毕具,里党相庆”的“夜故事”习俗,是宜章城乡独有的文化现象。
5、从民性来看
《桂阳郡志》记载:宜邑人“淳朴近古,畏法少讼,事简易治”。 “地方公举,一唱众合,急公好义,天性使然”。宜人“婚祭宴会,不事侈靡,大有俭朴之风”。
宜章人胆子大,霸蛮,有忤逆和反叛的地方个性。在井岗山碑刻上记载的宜章籍先烈就有1000多名,是井岗山根据地革命先烈牺牲最多的县。宜章是历史上有名的“湘南起义”策源地。而“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是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宜章人也有岭南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气质及长期处于南疆的忤逆和反叛(远儒性)等岭南文化的特性。
这体现了宜章文化对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性”。
6、从宜章戏剧来看
宜章人有自己的祁剧团,也喜欢湘昆剧、花鼓戏。宜章人对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的传唱,曾风靡一时。这些剧种都属于湘剧,与岭南文化中的粤剧、潮剧、汉剧有明显区别。
7、从人口构成来看
宜章人口传承于土著、民家、军家、客家四类先祖,是土、民、军、客后裔或相互融合子嗣。从人口构成来看,宜章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杂居文化特色,有鲜明的地方个性。
8、从地方语言来看
人口构成决定语言,宜章人口来自东西南北,因此形成了宜章众多的客家方言,很多乡镇有一村一方言现象。宜章近城区方言与四川、广西桂林方言近似,是历代兵乱人口迁入所传。从语言构成来看,宜章地方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杂居文化特性。
9、从建制隶属来看
中国古代有“九州”说。古代,宜章隶属 “九州”之一的“荆州”属下“桂阳郡”管辖, 后来分别隶属于荆州湖南路郴州军、湖南道郴州直隶州、湖南巡抚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隶州。近代,宜章县分别隶属于湖南省都督府、湖南省湘南行政公署、湖南省郴州市。历史上,宜章从未隶属过广东省。所以,从建制隶属来看,宜章地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缺乏“融通”的条件。
10、从其他细节来看
在考察众多细节时笔者还发现宜章文化种种:端午节无南岭文化的“竞渡之风”;有湘绣而无广绣,民间工艺多偏向于湖湘文化;无南海神诞、土地诞、观音诞等南岭文化风俗;少有饮早茶及宵夜、喝凉茶等生活习俗;无居民讲粤语方言等等。
(二)、宜章地方文化的归属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明确的结论:
第一,宜章文化是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客家文化、兵家后裔文化日益融合的结果。宜章地方文化主体上属于湖湘文化,但有很鲜明的杂居文化特色;
第二,受到了岭南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但较之湖湘文化的影响小很多;
第三,受西南文化影响的影子尚存,但已不够清晰,随古代经年战乱迁入人口带来的文化已经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近城区既近四川方言又似桂林方言的地方语言,已经“积久沉沦”为“宜章官话”。
第四,由于大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优秀基因,现代交通、通讯、传媒及网络的日益发达,宜章的地方特色文化与大中华文化日益融合,独特的文化现象逐渐被同化。
{Ky:PAGE}
四、谋划宜章地方文化建设的思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辖区,县域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宜章把“文化兴县”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以下是笔者对宜章地方文化建设的谋划,供同道者参考。
1、保护传统地方文化资源,认真调研普查,摸清“家底”。
宜章的传统地方文化资源很多。如湘南起义遗址、秦骡马古道、古代军事要塞、红军长征时遗迹、邓中夏故居、远古开山寺、中山大学北迁遗址、规模古民居、“宜章夜故事”等等。宜章众多的文化资源,有的保护得很好,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已经消失,特别是十年“文革”,对宜章的地方文化资源破坏很大。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认真调研普查,摸清家底,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保护传统地方文化的开端。
2、搜集整理无形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以文字书面形式予以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首先收集整理地方非物质传统文化。比如刺绣、泥塑、剪纸、年画刻印、风筝扎制、故事传说、民歌俚曲、瑶族歌舞及婚俗文化等;其次要重点保护已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章夜故事”。认真发掘,传承光大;三是要大力挖掘红军文化,重塑红军长征路线图;四是要鼓励支持民间创作。政府应奖励获第十届国际香港舞蹈大赛金奖《洞庭渔歌》、《一门三进士,隔巷两尚书》歌舞剧等。
附瑶歌词
词云:盘王出世落昌府,地名安在己已滩。千山万水流相见,盘王清水路中难。瑶人出世武昌府,发入青山四处游。瑶人青山起大屋,无屋遮拦则过舟。瑶人出世南京十保殿,我们出行南门街。王爷坐殿管天下,发散瑶人天下来。瑶人出世南京十保殿,东门行出北丁街。青山起屋来遮妹,无屋遮郎村过乡。出世瑶人十二姓,盘王发散管青山。当初爷留两姐妹,真有金炉把妹连。王爷香炉十二个,一个烧香二个香。金斗香炉银钱运,盘王流传到世间。世间聪明留得看,不是留罗断香烟。自古一世传一世,自古一人传子孙。
3、开发人文景观,壮大旅游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发掘和保护本地文化古迹,开发人文景观,壮大旅游资源,是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的绿色举措,在这方面,宜章大有可为。如挖掘“楚粤孔道”文化、军事要塞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开发秦朝骡马古道、三堡军事要塞遗迹、邓中夏故里、中山大学遗址等来宣传推介宜章旅游;二是唱响红色文化。宜章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也是红军长征第三次“反围剿”的战场,遗存有圣公坛红军医院、兵械厂等,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极大地丰富宜章的旅游资源。三是唱响古民居文化。宜章尚存大量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明、清古名居,“腊园村、千家岸村、樟涵吴家大院”是古民居村落的优秀遗存。引领人们参观考察这些明、清古民居村落,能够使游客领略本地的人文底蕴、历史传承,享受时空穿越感。四是深度开发莽山绿色山文化。莽山山水是宇宙赐予宜章的自然经典,把此处优美自然资源,打造成“南国游都”,奉还给全人类,是宜章人的应有之义。
人文景观设计应依托地域文脉,使她具有地方文化的韵味,杜绝简单的模仿抄袭。
4、打造平台,开展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打造文化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本保证。一是财政重点支持文化平台建设。比如不断完善已竣工的县文化广场内部文化设施、电子升级县图书馆并设立乡镇分馆、建设县文体艺术中心、加紧完工玉溪河休闲文化一条街、尽快开发杨家岱文化生态公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二是在文化设施内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内容;三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建设村文化室、社区文化院等。
5、以市场化为导向,拓宽市场,壮大文化产业。
一是要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变政府“办文化”为政府“管文化”,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管理文化建设;二是完善经营机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创新经营机制,整合资源,降低运行成本,逐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规范文化经营行为,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四是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激活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