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新闻网站讯(记者 李永东 通讯员 杨玲静)在群山环抱的栗源镇,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里,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在这里,谢雪斌老师不仅肩负着语文教学的重任,更以连续多年获评校级、镇级、县级优秀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孩子们眼中亲切的“孩子王”。她将青春与热情深深植根于这片乡土,用无私的爱与坚定的责任,为乡村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
以真心换真心 温暖“留守”童年
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比超六成。这些孩子或跟随老人生活,或独自居家,缺乏父母的日常陪伴与照料。谢雪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默默将这份牵挂化为日常的行动。
每天清晨,她总会提前半小时到校,挨个查看孩子们是否吃了早饭;寒冬时节,发现谁的手冻裂了,便拿出护手霜细心为他们涂抹。班里的小芳在父母离异后随奶奶生活,性格变得孤僻寡言。谢雪斌便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陪她聊天,耐心解答她学习上的困惑。渐渐地,小芳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还主动承担起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在谢雪斌的办公桌抽屉里,创可贴、感冒药与孩子们爱吃的糖果常年“待命”。“农村的孩子懂事早,心思也更敏感。你对他们付出真心,他们都会牢牢记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她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关爱。
用智慧引方向 点亮成长之路
受限于成长环境,部分农村孩子见识有限,甚至萌生“读书无用”的想法,早早打算辍学打工。谢雪斌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她没有选择枯燥的说教,而是想出了一系列贴合乡村实际的“土办法”。
她坚持每周组织“梦想分享会”,带着孩子们读绘本、看纪录片,为他们描绘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将语文课搬到田埂山坡,让孩子们在观察昆虫、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实景中,体会文字背后的诗意与力量。
作为班主任,她格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班里开展“小组互助”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基础薄弱的同学;举办“家乡小导游”比赛,鼓励孩子们介绍村里的老槐树、古井等风物,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每年春天,她都会带领孩子们上山植树,并用生动的比喻告诉他们:“就像种树要扎根土地才能向上生长,做人也要脚踏实地,方能茁壮成长。”
以坚守筑根基 诠释教育真谛
在教学工作中,谢雪斌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个学生都不遗余力。她利用课余时间重点辅导学困生,坚信没有“放弃”二字。在一二年级学期学业评估中,她所教的学科及格率与优秀率始终名列前茅。
工作之外,谢雪斌还经常主动与在外务工的家长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呼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对于留守儿童,她更是时刻牵挂,常常利用下班时间上门家访,既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也进行学习上的辅导,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正是这样一位扎根大山深处的班主任,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爱与智慧在乡土间扎根、生长,不仅照亮了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更点亮了乡村教育的未来曙光。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永东 杨玲静
编辑:谭臻
本文为宜章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942/66/1521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