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莽山瑶族乡黄家塝村的范于艳,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巧做“竹文章”,在广袤的竹林中“种”出风格独特的竹酒,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靠山。
一大早,范于艳带着工作人员走进竹酒基地,仅凭看和敲这两字“真经”,就在莽莽竹海中确定了取酒区域。
郴州市瑶家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李泽民说:“取酒的时候,首先要看竹子的颜色,竹子的颜色越暗淡,说明这棵竹子年份越久,其次就是听声音,哪节竹子敲起来比较沉闷,酒就在那个位置。”
电钻在竹节上下各打一个孔,琥珀色的酒液缓缓地流了出来,竹林中迅速弥漫着酒的醇香。这片竹林“种”的酒已经超过5年,目前已到了取酒的最好阶段。
郴州市瑶家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范于艳说:“酒在竹子里面几年的时间,酒会融合竹汁,竹汁也会吸收酒的辛辣,泡过的酒是有药味的,酒和竹汁融合在一起就没有药味了,只有竹香味。”
出生在中药世家的范于艳,从祖辈手中继承竹酒制作工艺。范于艳告诉记者,想要“酿”出好的竹酒,就必须在竹子还未长成时开始“种”酒,把泡好的基酒,用注射器种进去,每一棵种两节,每一节种两斤,如果种多了的话这棵竹子就会醉死。
从2015年开始,范于艳首先利用自家竹林进行试验,再到借用亲朋好友家竹林,最后发展到流转村民竹林,“种”酒规模持续扩大。色泽金黄、竹香浓郁、甘醇清甜、风味独特的竹酒“香”遍了城乡,产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市场的青睐。
酒香不怕竹林深。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天然竹资源发展竹酒产业,不仅盘活了竹林,还让一根竹子的经济价值翻了几十倍,往年无人问津的竹林,现在成了“香饽饽”。目前,范于艳正在将竹酒生产工艺申请县级非遗传承项目,种植的约5万根竹酒,年销售额近200万元,带动了周边3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下一步,范于艳将继续利用家乡的万亩竹林,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竹酒种植规模,引进竹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永东、邓文超
编辑:胡喜华
本文为宜章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841/96/1406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