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废弃的老厂区,用7个月时间完成华丽转身,成为怀化最具烟火气的文旅新地标,这不仅是城市的更新,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在许多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区域随着产业变迁而逐渐凋零,怀化城南的榆树湾便是如此。这里曾是沈从文笔下“烧一袋烟走通头,三个人吵架满街听得见”的热闹集镇,却在时代变迁中沦为废弃的老厂区。然而,仅仅7个月时间,这片被遗忘的土地焕发新生,成为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重点项目——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
“我们不是在新建一个商业体,而是在重构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项目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榆树湾改造的核心价值。走在街区里,随处可见侗、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元素。每一处飞檐、每一扇雕花窗,都融入了侗族鼓楼、苗族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这些设计细节,让冰冷的建筑拥有了文化的温度。
65岁的市民向德贵家在附近,他亲眼见到了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由衷感叹:“好嘞,搞得好嘞。”这种来自原住居民的认可,或许比任何专家评价都更有说服力。
榆树湾项目占地168亩,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集民族文化展示、餐饮美食、文创零售、沉浸式场景演艺于一体。开街当晚,超过3万人涌入现场。而在旅发大会后的首个周末,仅周五、周六两天,涌入榆树湾的游客、市民就突破9万人次。人气证明,这一项目真正触动了人们内心的需求。项目的标志性建筑雪峰鼓楼高28.14米、最大直径39.6米,占地约1231.5㎡,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侗族鼓楼。鼓楼由防腐木榫卯结构建造,不用一钉一铆,13层垂檐支撑而上,能做到百年不腐不倾斜,成为榆树湾的文化地标。
榆树湾的成功,是湖南“办会兴城、办会兴业、办会惠民”旅发大会初衷的具体体现。怀化积极盘活城市闲置土地,以“绣花功夫”治愈“城市伤疤”,曾经的废弃旧厂区变身“城市会客厅”。这一项目不仅没有割裂原有的城市肌理,反而通过“一轴四点”的文旅新动线,将榆树湾与天问岛、东盟集、荆坪古村以㵲水为轴,串珠成链、各美其美。这种做法,让城市的不同文旅资源形成了有机整体,产生了1+1>2的效应。
更重要的是,榆树湾成为了怀化13个县市区特色好物、非遗技艺的集中展示平台。在当天开业的100余家商铺中,一批非遗工坊最引人关注。银饰店中,敲击银锭的“叮当”声清脆入耳,工匠们将苗族图腾元素融入日常饰品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榆树湾的转型成功,为其他城市的更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是城市更新的灵魂。榆树湾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速度与质量的平衡。7个月从废弃厂区到开放运营,展现了高效的执行力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品质。市民认同是检验标准。城市更新项目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市民是否认可、游客是否喜爱。
榆树湾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一种精神家园的重建。当城市能够让居民找到归属感、让游客产生共鸣,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夜幕降临,榆树湾街区水陆空全场景沉浸式演出开始:水上,霓裳仙子兰舟游河;岸上,非遗傩面舞、侗族竹竿舞、变脸等民俗表演接连上演;空中,飞天火壶、凤凰盘旋。有游客惊呼:“这简直是《清明上河图》的怀化版。”
从废弃厂区到“城市客厅”,榆树湾的重生,为怀化这座城市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记忆,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文/陈小帅)
来源:怀化日报
编辑:胡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