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潮涌,岳麓风劲。近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如约启幕。全球湘籍院士、专家、企业家携高精尖项目“回家”。从“湘商回归”到“湘智兴湘”,湖南把“乡情”升格为“智情”,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按下“加速键”。这场大会,不仅是一次乡友重聚,更是湖南面向未来的一次城市路演、一次创新宣言。
“湘智”之兴,兴在硬核家底与高端需求的精准耦合。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血性里,向来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从“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到“铁路之父”詹天佑,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北斗之母”杨长风,湘籍院士总数居全国前列,在湘高校“双一流”学科数量中部领先,超级计算、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种业创新等“大国重器”星罗棋布,每万人发明专利18.8件,高企1.4万家,居中西部前列。与此同时,种业“芯片”、工业“母机”、北斗“星座”等关键领域仍存“卡脖子”环节,大会把14个市州“需求清单”拆包上架,院士团队“揭榜挂帅”,让“知识流量”迅速转化为“产业增量”,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线、专利与产值的“零距离”对接。
“湘智”之兴,兴在制度供给与生态涵养的久久为功。引才最怕“一锤子买卖”。湖南深谙此理,近年来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总揽,打出“湘才”牌、“湘研”牌、“湘创”牌,并在长株潭布局12个“湘智社区”,配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交中心,让高端人才“拎包入住”。更重要的是,湖南把“放管服”改革延伸到人才领域: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最长承诺审批”压缩至5个工作日;高层次人才落户“零材料”;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负面清单”,让“打酱油的钱也能买醋”。制度型开放与营商环境4.0版同频共振,方能让人才“近悦远来”,而非“昙花一现”。
“湘智”之兴,兴在民生红利与人民幸福的最优归处。人才链连着产业链,更连着民生链。可以预见,随着“湘智兴湘”大会持续办下去,更多实验室里的“样品”将变成工厂里的“产品”,更多“书架上的论文”将爬上“货架上的商品”,更多“专利证书”将转化为“收入红包”。会上首批现场签约的重点项目有30余个,涵盖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团队、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类别,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总金额超20亿元。知识外溢最终沉淀为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湘智”不仅成为实验室里的星火,更是三湘大地上的灯火。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首届“湘智兴湘”大会不是一次简单的“群贤毕至”,而湖南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诚意,向全球人才发出的持久邀约。把“湘智”涓滴汇成湘江春潮,把“兴湘”蓝图绘成湖盛景,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写下属于湖南的璀璨篇章。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坤锐
编辑:胡喜华
本文为宜章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943/67/1530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