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秋分时节稻菽香,丰收节里话丰年

微信图片_20250922085746_162_303.png

湖南农民用粮食拼凑出“庆丰收”。 方晓 摄

□何竹梅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季。当秋分时节的晨露凝于稻穗,当大兴安岭的麦浪翻滚出金色,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这个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节日,不仅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礼赞,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在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交响中,中国亿万农民正以汗水浇灌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丰收图景。

自2018年设立以来,丰收节始终与秋分节气同频共振。当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梯田泛起金浪,当黑龙江省呼玛县的联合收割机划出整齐的麦茬,这个节日早已超越简单的庆祝仪式,成为激活农耕文化基因的钥匙。古人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如今这些对时序的敬畏与顺应,已经在智能灌溉系统与无人机植保的轰鸣中焕发新生,生动实践着“藏粮于技”。当北斗导航播种机在东北黑土地划出完美直线,当AI病虫害预警系统守护着江南稻田,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完成跨越时空的握手,让丰收节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农业科技转化的试验场。

秋收画卷的铺展,离不开政策春雨的浸润。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聚焦粮食生产、科技赋能、农民增收等核心领域,通过九大补贴、科技攻关及机制创新,助力“中国强农”目标加速实现。这些政策红利如同及时雨,如,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与稻谷补贴形成“主粮保障组合拳”,稳定粮食供给;农机购置补贴向智能高速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硬科技”倾斜,推动农业机械化率突破70%,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此外,耕地轮作休耕补贴、草原禁牧与平衡补贴等政策,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现“中国强农”战略的生态优先理念。市场拓展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让“丰产”真正转化为“丰收”,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乐。

丰收节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城乡共情的精神纽带。当城市消费者通过直播抢购农产品,当孩子们在丰收节研学活动中体验脱粒碾米,农耕文化正在突破地域界限,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贵州龙里的“梯田抓鱼节”,游客与村民共舞丰收舞,传统农事升华为文化仪式,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有了更鲜活的诠释;在山西泽州,红肉苹果“透心红”成为市场新宠;在山东东营,大闸蟹养殖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投喂。这些新农人的创新实践,既延续着传统农耕的智慧,又书写着“数字赋能,智慧兴农”的时代新篇。丰收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华丽转身。

秋分时节稻菽香,丰收节里话丰年。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丰收节的意义早已超越粮食产量的数字本身。当丰收节的金色阳光洒向广袤田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穗,更是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告白。从“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到“智能农机唱主角”的变革,从“靠天吃饭”的忐忑到“藏粮于技”的从容,中国农业的丰收密码,始终镌刻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粒种子的萌发,都在诉说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史诗;每一声收割机的轰鸣,都在奏响农业强国的时代强音。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胡喜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943/66/1530165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