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是教育实践活动迈好第一步的关键,意见听得真、理得清,问题才找得准、改得实。
当前,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倾听群众声音。群众的声音多种多样,既有肯定赞美之声,也有牢骚之言。对群众的牢骚话,多数领导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只听好话,不纳铮言,听到牢骚就神经紧张,甚至火冒三丈,认为群众无事生非,是存心找茬,与自己过不去,这样的态度,不是真听意见。
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常常能听到骂声。骂声有时是一种监督,一句忠告、几句劝诫、一点牢骚,往往会在党员干部面前形成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反映出群众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如,去年县委、县政府把民生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拿出财政总支出的76.8%达9亿多元,大力实施项目建设“1325”计划和“410”工程(10个园区大发展项目、10个城区大建设项目、10个山区大变化项目、10个民生大改善项目),真正改变了过去灰蒙蒙、脏兮兮、臭熏熏 、乱糟糟的“脏乱差”的宜章,成功创建为湖南省卫生县城。实现了“村村亮路灯,主路必有灯”的目标,使宜章告别了农村黑灯瞎火的时代。点亮农村,温暖农民,像这样的民生大好事,有人为什么还牢骚满腹、怪话连篇呢?原因很简单,百人百见,不一而足,十分正常。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既不能害怕骂声,更不能不听骂声。网上的“骂声”,群众的“骂声”,要敢于听,更要善于听。只有听得进,才能听得懂。只有抱着闻过则喜的心态听骂声,才能从中听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无论是清醒剂还是暖肚汤,都是至为宝贵的精神食粮。赞美之声来之不易,牢骚之言更应珍惜。牢骚话固然有负面情绪和非理性因素。但仔细深入地听,就会发现背后深含社情民意,有的是我们工作没做好,群众不满意;有的是因为政策宣传解释不及时,群众不理解;有的是因为群众意见表达渠道不顺畅,群众堵得慌,群众往往不平则鸣、不满则怨、不公则提,干部要乐听、敢听、善听。“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牢骚就是一张民意晴雨表,体现着群众的感受,反映了群众的期待。
古语云:“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群众牢骚多的地方,就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重点。听不到群众的真话,不能直言对你讲实情,这是当领导者的悲哀。领导干部做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得到群众的信任。面对牢骚应认真听取、科学甄别,从中体察民心民意,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把工作做得更好,让群众满意,这样,将“骂声”当成“忠言”来听,理性对待、虚心接受、立即改之,群众的牢骚之言,就会变成赞美之声,“骂声”过后,赢来的必将是“掌声”。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走进基层第一线,走进群众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善于从群众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各个层面各个界别的人群中吸取为政理事的智慧,从基层中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系县委退休干部)
作者:邓盘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