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他一生铭记入党誓言

副标题:———追记白沙圩乡桐木湾村共产党员李增顺

  7月1日,白沙圩乡桐木湾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座谈会,追思老党员李增顺的感人事迹。这位刚刚离世不久的老共产党员的故事,在白沙圩广大干部群众追记白沙圩乡桐木湾村共产党员李增顺中广泛传颂,感动着无数人们。

  临终缴纳300元党费

  李增顺享年81岁,2014年5月20日离世。他去世前一个星期,在5月14日向村支两委写了一封信,并最后一次交纳了300元党费。

  告别信是这样写的:“我从1958年开始入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为党的工作没做什么贡献,但党对我和我家的殷切关心和照顾,我衷心感谢党和村支部。让我在告别之际向党交最后一次党费。祝村、支两委工作顺利,祝同志们身体健康,祝国富民强!”

  乡党委书记王凡在手机上看到乡干部转发来的短信后,热泪涌流。他立刻向县委组织部汇报了李增顺的事迹。

  村委主任李志柱说:“这封信和300元党费,我已经拍好照,准备放大过塑挂在村党支部活动中心,让年青党员常看常新,向他学习!我们桐木湾村党支部已经连续6年被评为一类村党支部,就是因为有李增顺等一批老党员的支持和监督!”

  李增顺的儿子说:“父亲是在半年前检查出肝癌的。年初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了9天就回家了,他说治疗就是浪费钱。他住院期间,我每天早上花3元钱买的稀饭,他吃不完还要留到中午吃,他是一个特别节约的人。没想到他临终还要缴纳300元党费。从医院回来后,还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去看牛……”

  在大是大非上他从不含糊

  李增顺家境很贫困。他有6个儿子。他1958年入党后,就担任村干部,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其中有3个儿子发高烧时,李增顺忙于村中工作耽误了治疗,成了智障儿。这三个儿子生活不能自理,终身未娶,最小的现在都50多岁了,一直都是李增顺夫妇照顾。另三个儿子虽已成家,但都不宽裕。

  乡长彭帆说:“村支两委给他的三个智障儿办好了低保,但给李增顺夫妇办理低保时,却被他拒绝。他总是把指标让给别人。”

  他担任村里屠宰税征管员20多年。由于群众工作做得好,公平正义,村里群众自动自觉上门缴纳。一次他最小的智障儿子不懂事,把屠宰税票撕碎了好几张,李增顺到孩子的舅舅家借了钱补上。

  他担任村里的监督员,和一群老干部、老党员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村里开什么会议,他们都踊跃参加,李增顺爱讲公道话,总是抢着发言。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他说:“党员就是要不图名,不图利,现在很多人入党动机不纯。”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敢于坚持原则。2011年,当时村支两委想引进某江西老板在村里开采稀土矿,江西老板还请了9个保镖,李增顺和一批老干部坚决反对稀土矿开采。李增顺在支部会上说:“现在白沙圩街上都不买我们桐木湾村的蔬菜了,说是稀土矿有毒,而且没有开采证,请支部慎重考虑,这个稀土矿不能开。”但有些村民赞成开矿,李增顺力排众议。这个稀土矿到底被有关部门关闭了。

  他对保护村里的古民居、东川书院,推进村民集中建房提出了很多好建议。

  年届七十的李康炎老人,当了15年村委主任。他说,李增顺就是原则性强,有次换届选举,村里有个人到处拉选票,李增顺向乡里反映这个人不适合当干部,而这个人是李增顺的亲戚。

  他把对人民的忠诚留给了孩子,留给了村民

  村里每逢什么红白喜事,李增顺必被邀坐上席。并不仅仅因为他年纪大,是因为他孚众望,威信高,受人尊重。

  “7.15洪灾,冲了很多田,只有他不报自己的灾情。救济款给多少接多少,不像有些村民天天来要。”

  “他一个人种五亩多田,人家种一季稻子,他种两季。村里有游手好闲的子弟,家长教育时都这么说,你看那个李增顺爷爷,80多岁,总是天光做到夜。有的家长干脆叫上李增顺给自己的儿女开导开导。”

  李增顺不但种好自家的责任田,还承包了很多抛荒的土地。他用牛力犁田,精耕细作,很多人都请他为自己犁田。

  村里公益事业,修路,建篮球场,他总是带头捐款。一辈子他不舍得穿,不舍得吃,不肯去就医。

  他经常告诫村委,开会不能买烟,不能铺张浪费……

  追思会上,大家回想起李增顺一桩桩美德善行。

  李增顺在临终前对几个儿子说:“以前为了村里推行这个新农保政策,都是我带头给你们交新农保,以后就是你们自己交了,但一定要按时交,支持工作。我们的干部好,国家的政策好,不要不领情。”

  为人民服务,是他坚守了一辈子的宗旨信念。李增顺几乎没有什么财产留下来,他把对人民事业的忠诚,把对公众事务的热情留给了家人,留给了村民。

作者:薛云松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