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在宜法读书沙龙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好(hào)读书”——这是2001年,钱钟书、杨绛先生以自己的稿费和版权税为清华学子设立的奖学金名称。钱先生、杨先生一家“仨”均“好读书”,尤望天下大众不忘读书、“好读书”!7月17日,在杨绛先生102岁生日这天,第一次知道这个奖学金的来由,心怀敬仰与亲切。
读书最善
读书可以益智。“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莫若书籍。”北魏皇帝拓拔跬与博士李先一问一答可谓曲尽读书之妙之趣。读书可以养心(性)。“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林则徐大为推崇唐代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的“五心”之术,倘能志之行之,便可“不忧不惧,是为君子”了。读书可以怡情。“我和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时时咀嚼着英国诗人兰德的不朽诗句,世间一切的纷争忿怨都将与我们擦肩而过。读书可以资政。“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大至治国、治省,中至治市、治县,小至治一院一庭,得之精髓,则无为而不治矣!读书可以警世。“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此谓中国的“官周率”。昔日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秦丞相李斯临刑前的哀鸣“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与东晋的封疆大吏诸葛长民诛戮及身时的醒叹“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又有几人识得“居安思危,富则思贫”,前赴后继,乐此不彼,浑然不觉,徒使“后人复哀后人”。
读书不二
读无定法,学无捷径,唯勤与恒。“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这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读书的不二法门。曾国藩年轻时也曾读了大量的书,可谓“博览”。到32岁时却发出“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的感慨。从而给自己立下了“读书不二”之规,一以贯之,学问日进,终成大家。无怪乎,年轻时的毛泽东慨叹“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时常听人说起,三两天看完了一本书甚至是一天或一晚上看完了一本。听之甚为惊讶。可能多数人都有同感,往往看得快的东西,忘得也快。翻书一百,不如熟读一本。读书可分三个层次:读懂、读通、读透。读懂,就是领会主旨、了解脉络,粗读也。读通,融会贯通,学而能用,熟读。读透,穿越时空,神交作者,人书一体,深读。曾文正指的“一书未完”,至少应是读懂、读通。有些书可读一阵子,有些书则要读一辈子。294卷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毛泽东一生读了17遍!他一生攻伐谋略、勘乱安邦、治国理政之智之策许多就来自这部清代学者王鸣盛称誉的“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伟人之业,通鉴居功!
读点经典
有的人读书喜欢“潮”。网络追捧的热书、各大读书榜推荐的红书必定早早下手,先睹为快,揽为己有。学者名家多建议要读点经典。何谓经典?简言之,古人读、今人读、后人读;国人读、洋人读;爱之者读、憎之者亦读,如此总总,是为经典。真正的经典可能“生不逢时”,从未登过红榜,有的甚至是禁书。国学有经典。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惟取所宜。史学有经典。有的人喜欢史记、有的人推崇二十四史、有的人执著于资治通鉴。由宋代龙图阁大学士司马光与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取“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定名。元人胡三省为其注释并序: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我有一套中华书局1956年版2009年印胡三省评注竖排繁体古文资治通鉴,初读乏味,渐读有香,长读悦心。至今日读不辍,爱不释手,案头书、床头书、手头书。法学有经典。古:《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律的代表作;《洗冤录》宋慈(宋),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今:《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学书,但其价值超过了绝大部分法学著作;《法治与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法学启蒙书;《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王泽鉴(台湾),台湾民法权威殿堂之著。外:《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法),三权分立、民主制衡是法治的根本;《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意),第一部系统阐述犯罪与刑罚、提出三大刑法原则的刑法典著;《正义论》罗尔斯(美),个人的平等自由必须受法治的保护;《法律的故事》约翰赞恩,法律进化的历史观。
读书笔记
“书到用时方恨少”!非不读也,读而不记,读而无获也。书读了不少,但哪来哪去,原封不动奉还作者。读书能脑记、心记当然最好。如我等常人,无过目不忘之能,则退而求其次,多做笔记,权当以“烂笔头”补“好记心”之阙。毛泽东做笔记,反复阅读,圈点精采,借古喻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诗等都有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笔影。读书做笔记,切不可一记了之。记过以后,时时翻看,由笔记进而脑记、心记,温故知新,受益无穷!
宜章县人民法院
2013年8月20日
作者:李小强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