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杨氏一家四世太尉,皆耿介重臣。被曹操所杀的杨修,即是杨震玄孙杨彪的儿子,“鸡肋”典故即出于此。但在杨家看来,杨修是逾越了家教的,他太露了,太爱展显聪明了,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但杨修到底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好学,有俊才”。杨氏 家风集中体现在“忠廉”二字。杨震五十岁被举为茂才,后升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曾被杨震举为茂才的王密,为加深关系,“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 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满脸羞惭、抱愧而退。杨震的儿子杨秉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子承父志,亦秉父德。杨震要求子孙们“蔬食步行”,他说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他要留给儿孙的不是钱物产业,而是做人做官的品格:清白。列传的结语这样说:“先 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遂累叶载德,继踵宰相,信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杨家四代人的官声极佳、政绩卓著,社会声望极高,成为当时可与袁绍家族齐名的望族。是良好的家教传承了美好高尚的家风,确保了杨氏家族的为官之德。中国的士人都特别重视品格德操,用人讲“德才”,德在才前。读曾国藩的家书,他对家人亲戚的叮嘱细到柴米油盐、饮食起居的 各项开销,认为好家风总以“勤俭”为尚,以读书为尚。曾氏家族的后人都很努力,很争气,这是十分让人感佩的地方。
看宜章县志《人物志》邝埜的事迹,父亲邝子辅对儿子邝埜的要求,简直到了苛酷的地步。邝埜在陕西任按察副使,用自己的薪俸给父亲买了 一件皮衣让人带回去,邝父竟然大怒,写信斥责:“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邝埜阅信,涕泣再三, 深自痛悔,并将父亲的信供奉于案头,作为警示自己的“座右铭”。中国古代对士人官德的培养,总是从家教家风开始,一丝不苟,正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应该为今天的我们所谨记、所深思、所效仿的。
作者:乔人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