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习惯性质疑”变成“习惯性信任”

  自觉透过质疑客观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修正错漏,让公开成为习惯、透明成为习惯、回应成为习惯、行动成为习惯,公众的“习惯性质疑”才能变成“习惯性相信”。

  10月18日,有网友报料称,郴州宜章一位县妇联主席候选人仅25岁,2011年未经公务员考试就提拔为副乡长,如果当选将是宜章史上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10月19日《人民网》)

  无独有偶,日前,宁波市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微博征人拼车,然而,面对出人意料的关注度和网民们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微博发出15分钟就被删除。最终,吴胜武拼车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一个个涉及公权力的社会热点面前,一些网民产生质疑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见官员简朴爱民,统统斥之为“作秀”;听说有年轻干部被提拔,立刻就怀疑是“官二代”;事故公布伤亡人数,心上一早认定“必然瞒报……以至于有人感叹“无论说什么,反正都不信”,一些人仿佛患上“习惯性质疑症”。

  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有些部门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有的秘而不宣、含糊其辞、刻意失语;有的答非所问、避重就轻;有的一纸“声明”了事,不管不问,给公众“被欺骗被愚弄被伤害”之感,从而导致公众产生“逢事必疑”的心态。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表明,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5.6%);紧接着是“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63.8%)。同时,有专家指出,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不透明。当前社会部分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在表述真相时缺乏公信力,因此人们觉得没有什么可信的东西。

  信有所缺,心有所疑。质疑止于公开,相反,信息发布不充分,往往是质疑产生的根源。网络时代谣言的发源、发展、传播、蔓延范围的速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直面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政府部门如若不能及时给出事态真相,随之而至的谣言或误传,容易让政府公信力陷入泥沼难以自拔。

  欲要人不疑,先要己无疑。面对“习惯性质疑症”,面对“老百姓”变成“老不信”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信息开诚布公向公众解惑释疑,努力营造化解谣言的舆论环境,对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全面的引导,让舆论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进发。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执政理念、合理的执政行为提升执政者的公信力和可信度,自觉透过质疑客观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修正错漏,让公开成为习惯、透明成为习惯、回应成为习惯、行动成为习惯,公众的“习惯性质疑”才能变成“习惯性相信”。 《转自荆楚网》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