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新华社湖南分社编辑的《湖南领导参考》,8月6日刊发了《宜章:湖南“南大门”的强县进行曲》、《县委书记夜访农家随行记》、《宜章揽才:我们的舞台大有可为》等一组文章,对我县开放崛起、勇于赶超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推介,本报将陆续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宜章:湖南“南大门”的强县进行曲
《湖南领导参考》编者按:作为湖南“南大门”的郴州市宜章县,历史上可谓是湖南的“地标县”;近年来宜章县力争开放崛起,勇于后发赶超,有重新焕发生机之势,种种迹象让人对它的前景充满期待。本刊记者最近专程赴宜章县调查县域发展走势,追踪县领导下乡访农家,目击选贤任能见面会,推出这组报道。
可称湖南改革开放之初“地标”县的宜章,近几年来有重新焕发生机之势,种种迹象让人对它的前景充满期待。
南岭北侧的宜章县紧靠广东,素来有“楚粤之孔道”的别称。珠江水系的源头在风景独秀的莽山,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大多来自广东。行走在宜章,你会觉得省界的概念模糊,这里不少乡村与韶关的乐昌犬牙交错,一会儿到了广东区域,一会儿又回到湖南境内。
在广东一省经济独大、长三角的江浙还蛰伏的年代,湖南的发展靠广东带动,湖南的观念靠广东来洗涤,湘南的郴州、衡阳、永州三市尤其是郴州占得地理之便。湖南先是提出把湘南建成与广东对接,政策放开搞活的“弹性试验区”,后接着支招把郴州建为类似深圳特区这样的“过渡试验区”。
198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湖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湘南开发的请示》,同意将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又称“弹性地区”,并实行一些参照广东的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期望通过开放这样一个“特区”,来带动湖南的发展。宜章因为“南大门”的地理从而有显赫的交通、区位优势,这里一度给外界展示观念新锐、经济活跃的印象,堪称湖南县域发展中的一个“地标”。
然而,时势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幅度让人回头看时幅度惊人。今天,尽管湖南省的人流、物流还是滚滚地奔向广东,以至不久前的广东报纸,还以“向南,向南”为题报道湖南对接广东的发展战略,但事实上,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南边虽然依然令人向往,但于湖南已不再是唯一的经济“圣地”!
向东,湖南加紧融入长三角,在省会长沙,不断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浙商、闽商淘金身影;向北,湖南不断抛出绣球,吸纳大批央企前来参股办厂;向洋,当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企业走向世界抢占市场,湖南也接连迎来了世界500强高管的身影。向内,湖南发展“一点一线”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出现大的调整,长株潭城市群随着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确立,得城市化的时代机遇,在湖南发展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加强。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度湘南的“桥头堡”位置削弱了,“南大门”的关注度降低了。当以“长沙四小龙”为龙头的一批强县主导湖南县域发展格局之时,包括宜章在类的湘南众多县市,尽管奋力追赶,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还有一个严峻的现实还摆在宜章人面前,高铁通了后,高铁站设在湖南的郴州与广东的韶关,宜章的交通优势有所淡化了。发展的迷茫与开放的困惑,一时弥漫在宜章人的心头。
时代的变迁,总是不经意之间深刻改变着一些东西。潮起潮落,新的机遇又降临在宜章身上。2008年以来,珠三角产业转移浪潮如水银泻地,湘南三市在湖南省的推动争取下,又被国家确立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宜章地理之便再度如冰山浮现,乘势而上,他们当仁不让地打出“对接湘粤第一城”的招商口号。宜章人分析后确信,宜章还是有相对的地理优势:物流不走高铁,还是要走公路、铁路;广东很多的项目信息,宜章可以相对先觉。
树立开放崛起、后发赶超战略的宜章正在奋力奔跑。2011年,宜章县域经济站稳郴州全市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进入“百亿俱乐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接近100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宜章县制订了“园区大发展、城区大建设、山区大变化、民生大改善”的战略,得到了上下的认同。前不久,当我们走访宜章,感受到了宜章来势如虹同时,也感悟到了这背后的可贵之处。
发展县域经济,宜章虽有地理之“利”,却也有地理之“害”。宜章多山,尤其是南北两向,山高岭峻。有山为界,置县近1400年,县境版图基本没有变化过。宜章县城的百姓出门就见山,宜章人说,广东第一高峰在莽山,这在我县还只是第二高峰呢。上天给了宜章莽山这样的绝世旅游胜景,给了国内县级少见的矿产资源,也使得宜章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县,然而同时顺带给宜章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宜章城区平地极少,按照规划规定,坡度超过了20%的用地,是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宜章却不得不用。
山地开发的突出问题,是土建成本高。一般而言,湖南“三通一平”加上征地拆迁成本一亩20多万元,而在宜章大约40多万元一亩,增加的成本主要是土石方成本。前来修订规划的北京专家叹道,没见过用地这么难的县城!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与我们交流时谈到,像三一重工在宁乡投产的汽车起重机项目,需要提供数千亩相连的平地,如果放在宜章,这样一块地从哪里来还真是难事。
宜章不断突破山的阻碍!南京洞经济开发区,可曾是赫赫有名。这个1992年建立的开发区,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很长时间一直缩在这里,事实变成了居民小区。开发区建设扩张的突破性进展起于2009年,跳出南京洞,全县多点布局,建设开发产业承接园、玉溪工业园、氟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业产业园。“一区四园”的开发战略,使得宜章经开区的发展思路豁然开朗,发展平台顿时广阔起来。
映入我们眼帘的经开区已建成工厂用地,几乎都是在山坡之间开山劈岩而成。放眼望去,厂区后面经常可见裸露鼓起的石头。氟化学工业园正建设的厂区,一旁是挖出来的笔直的高墙,裸露着青黑的石壁。别看厂区中间是平地,那可是将一个大坑用土填平的结果。目睹这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宜章人建设开发的不易和渴望发展的决心。
受制于山,宜章的县城虽然繁荣,但多年来却没有拉开城市框架,挤压在山坡上。宜章的县城不但落后于自己的经济发展,也落后于郴州很多县。2011年,宜章的三产结构是19:61:20,第三产业表现平平正反映了宜章县城市化的步伐停滞。这意味着,宜章这辆经济发展的马车,实际上只有工业化这一匹马在拉动,而城市这一匹马却跛着脚。如今,宜章通过修编城市规划,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他们设想是到2030年建成30万人、30平方公里的城区,比现在超出一倍。
在县规划局,我们从规划图看到,大部分地方都是深蓝色,城西这一块是相对而言颜色较浅,较浅的图块则意味着地势较低的地方。城西,将承载着宜章新城建设的梦想。7月19日,宜章县政府与大汉城镇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城区双溪新区项目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宜章县城区大建设崭新的一页翻开了。
虽然号称“南大门”,但宜章人一度苦恼地发现,到宜章考察的投资者多,看了以后,很多再往北走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是过道,过桥米线。”宜章人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好的政务环境,再好的地理对于招商引资而言也是枉然。
在宜章,我们走访了两个企业。富士电梯颇具现代气息,车间高大宽敝,完整的生产线井然有序,人员并不多,可见其机械化程度较高。负责人郭达全直爽相告,宜章是广东北上入湘第一县, 物流方便,政策优惠有吸引力,招工也不难,技能工人多是从广东回流的本地人。目前遇到的困难之一是配套产业缺乏,有的模具郴州也买不到,须回广东购买。这不仅是富士电梯,也是众多转移企业的共同难题。不过,他话锋一转:如果工厂在宜章形成规模经济,年产上万台,那么就会自动配套企业过来。也正是考虑这一点,开发区管委会已在富士电梯工厂旁边平整出一块好地,作为配套工厂的厂区。
烈日之下,央企中化入主控股的宜章弘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紧施工。依托这个项目建设的白石渡氟化学工业园,有国内储量少见的萤石、硫铁矿资源为支撑,有中化这样的央企深加工,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项目负责人刘强告诉我们,这个项目的施工进度非常快,因为得益于宜章县政府部门的支持。县里组织了项目服务小组,县委书记欧阳锋任责任人,之初差不多每周要开一次协调会。就在我们走访的第二天,又一次协调会准备召开。“政府的服务很到位。”之前在多个大城市的中化项目工作过的刘强这样评价。
为了打造招商的优势,宜章县亮出了一个其他地方难以开口的承诺,招工问题由地方政府负责!经开区设企业服务局,2009年开始为投资企业代理政务,企业轻松省事,只需派人带章盖戳就可。
宜章的可贵,还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在我们走访的当天下午,宜章县由副县长给新来的学生授课,介绍县情,讲授工作方法。接着第二天上午,全体县委常委与大学生们交流对话,既以示重视,也互动交流。让一些大学生意外,县里不但给他们安排了好的住房,还细到准备好了被子、牙刷牙膏。这些做法真正有“礼贤下士”的古风,县里面生怕怠慢了这些来到湖南之南的俊才们。
县域兴,人才引,这是互相促进的两面。从我们的观察看,但凡县域经济发展得快的地方,很少不有人才缺乏之叹,不无招贤纳士之举。宜章县的县长王建球与干部们分享读书心得:正如《大秦帝国》这本书所分析的,秦灭六国的绝招之一,就是不惜手段,把六国的人才都挖到秦国来。不过,人才即使引进来了,如果县域经济发展慢,干不成一番事业,这些人也大多会走人。宜章县的决策者告诉我们,是真正把他们当“宝贝”来看待,他们有决心,有期望,让这些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
宜章人在郴州以头脑活跃而出名。在宜章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干部,都感觉工作节奏也在加快。“五加二”、“晴加雨”、“白加黑”这些词语,他们常常笑着脱口而出。县商务局长欧小平在多个乡镇、科局工作过,在他看来,如今全县形成齐心协力跨越发展的态势,经开区的发展平台也打造了,自己心里时常涌现一种紧迫感,就好像时不我待有人无形在催自己干一样。“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做不完的事,节假日很少休息。”
他认为,这种紧迫感的形成,一方面是充分感受到了县委政府加速发展的愿望,一方面也确实认识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产业转移可能就是三到五年黄金期,机不可失。与紧迫感相伴随的是人心的振奋,欧小平接着告诉我们,“我对宜章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引进了一批大项目,领导为项目做的越来越多,它们投产后对财源贡献很大;我们相信,宜章三五年有大的跨越。”他特意提醒我们,“这不是讲官话!”
在这场县域发展的进行曲中,宜章的民众也被动员起来,激情燃烧。2011年底,一场名为“建设新郴州,宜章怎么办?发展新宜章,我们怎么干?”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始了。讷谏的真诚、民主的姿态打动了百姓,历时4个多月。从16岁少年到89岁老翁,参与的干部群众达数十万人,贡献的计策达7000多条。
必须点明的是,在宜章,我们无时不感受到郴州的“拉力”。这种带动,不仅仅体现在郴州“十一五”以来,新提出要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并伴之以持续放开的讨论,从而在发展思路上开阔了宜章人的视野,提升了宜章的目标。
过去,郴州厘定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为“郴资桂”一体化,宜章被搁在一旁,有点失落。如今多了一个“郴永宜”。两者形成一个以郴州为交叉点的十字架,一下使宜章找到了归属与支点。
在郴州规定对领导干部“五个一律免职”的基础上,宜章加了一条,凡“违反规定工作日早午餐饮酒的一律免职”。走在宜章街头,如郴州一样,街头不时可见宣传栏流动着这些利剑高悬般的禁令。是的,没有一个地方真正的大发展,不是伴随着吏治的整顿!唯如此,正确的思路才会得到有效执行,而非纸上谈兵!
如此同时,像安仁这样在郴州过去一直“靠边站”的经济落后县,近两年来突然显露峥嵘,不但引来三一这样的大项目,还承接了大批产业转移项目,也使得包括宜章在内的郴州其他强县,顿生后有追兵、大意不得的紧张感。
蓄势聚能,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奋力赶超——宜章人以此等语言砥砺自己奋进之时,怀抱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他们认识到:宜章县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后发展地区,全县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够充分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改变,财政收入、税收占GDP过重,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偏重型产业结构没有改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还很多、困难还很多,历史欠账还比较多。
“大门”是开放的,可往往两边连着高墙却是封闭的。县委书记欧阳锋提出这样一个带有悖论意味的命题与大家探讨,“南大门”内的宜章人,是否推倒了自己身上那堵存在着阻碍观念转变、影响经济发展的“高墙”呢?
思路明晰,将士用命,凝聚民智,求贤若渴,永不满足,又有产业转移之时代机遇,崛起郴州之母体带动,这样一个县的景象,很难不让人对它的发展怀抱向往。如同湘东北的“长沙四小龙”横空出世一样,在湖南的“南大门”,或许不远的将来,宜章将重新兴起为湖南县域蓬勃发展的“地标县”!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