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章三堡: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保存完好的黄沙堡

 

  宜章三堡栗源堡、笆篱堡、黄沙堡都是明朝年间所建,大体分布在从广东连州大路边镇到我市宜章县的湘粤古道旁边。当时都是军事设施,栗源堡用来防范湘粤交界之处广东境内的梅辽二洞造反,笆篱堡用来镇压西山(临武)莽山的土匪作乱,黄沙堡严防广东连州的八排(瑶族)起义。后来这些军人逐渐寓兵于民,就地屯守,于是有了以三堡为基础的几个大村子崛起。

  在如烟如雾的历史迷宫中,宜章三堡不知隐含了多少的历史秘密,包括中央政府与瑶民的关系,与广东地方政府的关系,与民间冶炼铸造业的关系,明末围剿李自成余部的未解之谜等等。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英勇无畏的宜章人民,更是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一章章气势恢宏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历史画卷,让英雄三堡增添了动人心魄的红色传奇。

  在宜章县栗源镇古栗源堡所在的复源村,一个村竟然有103人上了井冈山,其中有46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这里面走出了八路军115师代师长、开国名将陈光——“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优秀领导人,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摘自《中共党史人物传》),以及井冈山时期红军学校校长陈东日。在黄沙堡,至今还保存着“围城三里三、直走一里半”的古城墙,古城墙还保存着3个城门,其中北门高3.3米、厚5.5米、宽2.5米,城门上有楼,高8.5米。古城堡占地面积35600平方米,城墙基座全部用青石条砌成,主体工程由青砖砌就。远远望去,雄踞一方的古城堡,就像过去的皇城,森严壁垒,墙高垛危,一夫当关,万夫难开。在城堡内,还保存着大量的石碑、拴马石、旗杆石和一座完整的石牌坊。当地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革命时期,古城堡内发生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现在古城墙坍塌的一段,就是在战斗中所毁。

  栗源堡(复源村):建有全国少见的村级革命历史纪念室

  复源村位于宜章县栗源镇圩场,107国道穿境而过,从广东连州大路边镇到达我市宜章的湘粤古道也从村中穿过。

  古栗源堡位于村内,当时有南北两个大门,分别扼守着湘粤古道南北两个出口。直径3米多的大门一关,任你何方英雄豪杰都难从古道穿过。现在仅存南门和南边一段城墙。大革命时期,在外求学的栗源堡儿女陈东日、陈俊从长沙、衡阳等地引回马列主义的火种,以堡内的学校为掩护,带领堡内群众走上了革命道路。栗源堡1925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是当时该县仅有的4个党支部之一。

  1926年,栗源区农民协会正式成立。1927年马日事变后,英勇的栗源人民没有被反革命吓到,坚持在堡内书院后面和狮子岩大树下继续斗争,发展陈光、陈跃祥等积极分子入党,组建地下赤卫队。1928年1月11日下午,朱德、陈毅率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在宜章暴动的前夜入住古堡,朱德亲自登台发表演讲,高度评价堡内的革命运动。朱德说:“你们这个村子,是大革命中最勇敢的村子,你们也是最勇敢的农民。”湘南起义智取宜章胜利后,陈东日、胡少海等回到栗源,竖起红旗正式宣布暴动。意气风发的暴动队伍打土豪,分田地,还攻占了鱼肉百姓的栗源盐卡,成立了栗源赤卫队、栗源苏维埃政府,在配合湘南起义大军反击许克祥部中立了大功。   

  湘南起义坪石大捷后,朱德、陈毅率领农军上了井冈山,敌人开始了疯狂的反扑,偌大的栗源堡内,变得荒无人烟,敌人在这里烧毁房屋300多栋,全村唯一一位不愿撤走的80多岁的老人,也被敌人枪杀。数年之后,当失散各地的栗源堡人重新回到故土创业时,大家为古村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复原。后来因为以讹传讹,错成复源。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特意到复源村慰问,鼓励老区人民发扬传统,重建家园。

  现在,村支两委秉着不忘历史、艰苦奋斗的传统,先后在村内拉通了总长1.3公里的水泥公路,建起了村级文化广场,投资35万元建设了村级活动大楼,大楼内特辟一层设立复源村革命历史纪念室,把革命时期的英勇史实、英模人物事迹整理成文字、图片资料,让世世代代的栗源人都记住古村悲壮的往事。纪念室内还推陈出新,把建国后涌现的英模人物、高级知识分子、优秀领导干部、历届村支两委的主要政绩全部上墙展览,让革命、建设的薪火世代相传。

  笆篱堡:圣公坛农军的坚强后盾

  笆篱堡位于宜章县笆篱乡平原村柳家组,据平原村支部书记柳维华介绍,这几年,为了把村内的柳氏公祠报建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查阅了不少资料。笆篱堡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防御西莽盗寇作乱所设,当时原无此名,因该地绿树成荫,一片荒凉,遂谓之笆篱营。明弘治六年(公元1494年)天子下诏,改营为堡,建设石城,从此这里就变成了笆篱堡。作为当时的重要军事建筑,笆篱堡的城墙、城门都是贯彻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思想的,堡内的大路,都是两米宽的青石板大道,行军作战演练都很方便。

  从现存的部分城墙和一座侧门分析,当时的古城墙有2米多高,每隔两三米就有炮眼。在城墙的门楼上,都设有高高的垛子,以作观察哨。柳家组内因村民建房较多,现在古墙只保存有三四十米。但通过堡内原有的衙舍(后来移作柳氏公祠),不难发现当年这里的威严。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柳氏公祠,门前有一对威严的石鼓,大门前的木柱,一人都难以合抱。祠堂内,木雕精致,建筑华美,飞檐斗角、镂空云板随处可见。

  由于笆篱堡紧邻圣公坛,湘南起义后,部分农军曾经驻扎于此,红军后方医院也设立在这里,笆篱堡就成了反动派眼中的必攻之地。在笆篱堡前建筑了碉堡,设立了严格的保甲制度。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心向革命的人民。大家利用砍柴、赶集、走亲戚的机会,为圣公坛内的游击队送米送药。堡内的柳营、柳洪生都参加了游击队,笆篱乡82岁的退休老干部邓清回忆,那时村里很多人都为游击队服务过,他也送过粮,红军就是以老百姓为基础,才能在大山里与反动派兜圈子。红军撤离后,当地的国民党交警队来此报复,想放火焚烧古堡,后遭当地人反对,不敢放火就把古堡的大门砍烂了。

  笆篱堡人由于是军人的后代,保存着很多奇怪的习俗。在堡内面临湘粤大道的一侧,还建有洞庭公庙,祭祀柳毅。柳公祠内,传说着书法艺术“心正就字也正”的故事。但柳毅是否是他们的祖宗?“心正就字也正”的传说是否指书法名家柳公权,都无从考证。随着申报重点文物单位工作的推进,围绕着笆篱堡的一些历史事实有望澄清。柳维华说,他们全村人都盼望村里的这些古迹能在新时代发挥作用。

  黄沙堡:我国南方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城堡

  在宜章三堡中,保存最好、现存城墙最长、门楼最多的,就是黄沙堡。黄沙堡位于该县黄沙镇大黄家村、晓夏街村、五甲村中的一个小山包上,城墙都是以糯米浆为拌合材料,基座的青石条最长的有两米长。厚厚的城墙内,还设有下水道。1928年工农革命军攻打该堡时,挨户团头子邝镜明就是从下水道逃走的。黄沙堡城墙建国后没有遭受大的毁坏,环村公路也是从城墙外绕行的。村民扩建的新房,大部分都在堡外。

  高高的城墙,有的有3米多高,在冷兵器时代,徒手攀爬攻城是很困难的。现存的古城古香古色,有两个大门的门洞保存完好,北门那几十公分厚的木门板都还保存完好。城墙内的道路都是青石铺设,石碑林立,记录着古堡经历的风风雨雨。多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就想把这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开发出来,一方面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一方面纳入莽山游,让世人感受到南方地区特有的古寨文化。

  1928年1月23日,被当地挨户团围困在水楼(堡外的一座公房)上的革命群众,通过放吊索的方式逃出敌占区,朱德、陈毅闻讯后亲率工农革命军和黄沙农军2000余人赶到这里,围攻敌人盘踞的黄沙堡。由于古堡坚固无比,革命军只好在一副棺材里堆满炸药,强行炸毁一座城门才攻进古堡,当场抓获宜临挨户团教练李时春。这一战,既解救了群众,还缴获枪支20多支。朱德、陈毅在堡城学校(堡内西林庵)召开群众大会,向大家宣讲革命道理。

  有着光荣历史的黄沙镇,改革开放后成为湘南重镇,由湘入粤的第一道关口。当时,全镇的饭店有上百家。京珠高速开通后,镇域经济有所滑坡。但该镇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穿境而过的宜凤、桂武高速的建设及开通,黄沙镇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春天。他们还有一个设想,就是把黄沙堡开发出来,作为南方地区优秀的古堡游和全国罕见的原生态影视拍摄基地,让当年红军鏖战的地方,插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翅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晨 谷志健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