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条线”终于汇成“三张单”。湖南1947个乡镇(街道)已全面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的编制与发布,66%的原配合事项被“收回”县直部门,同步大幅取消冗余报表、过度迎检和形式化“留痕”事项。许多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包袱轻了、边界清了、方向感更强了”。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减负的根本目标在于提质增效,而非降低标准、推卸责任。必须警惕一些干部把“减负”当作“躺平”的借口。2024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系统构建为基层减负的制度框架。正如该规定所指出的,减负是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权责匹配、提质增效”。清单管理制度正是对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其核心是让基层回归主责主业——“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退出”。
防止“躺平”,首在厘清“减”与“担”的界限。湖南将乡镇事项明确划分为“基本履职、配合履职、上级收回”三类,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矛盾化解等底线任务明确保留在乡镇,并进一步压实责任、提高标准。“清单之外无权限”,但“清单之内,责任必须到位”。这一分类不仅呼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体现了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
防止“躺平”,贵在构建“干与评”的闭环机制。湖南在完成清单编制的基础上,正积极推动建、管、用一体化和运行、监督、评估、考核无缝衔接。只有将清单执行纳入系统化、制度化的考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从“减事务”到“增效能”的转变。
防止“躺平”,重在激发“愿与能”的内在动力。减负所释放的人力与精力,必须精准投向发展主战场和服务第一线。某地一位乡镇干部表示,“现在考核更务实,我们有更多时间跑项目、抓落实了”。唯有让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干实事”。
“为官避事平生耻。”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减负绝不是减责、减担当,而是要通过科学治理和制度创新,让基层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湖南亮出的“权责地图”,只有配以铁的纪律、实的考核和暖的关怀,才能真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以减负促增效、以清单生动能。
减负不是终点,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每一个乡镇(街道)都应以清单为“航标”,在清晰的权责框架中奋勇前行,真正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南的实践注入更坚实的基层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兴东
编辑:胡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