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让省联赛成为足球中国的“毛细血管”

9月7日晚,长沙贺龙体育场4万名观众山呼海啸,2025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正式鸣哨。揭幕战上,长沙队2∶0击败娄底队,为为期17周、总计98场比赛的新赛季打响头炮。这是又一场被写进“省级足球日历”的全民狂欢,也是观察足球生态“毛细血管”的一扇实时窗口。

制度下沉,把“自发热情”升级为“法定动作”。省联赛要行稳致远,先得解决“谁主办、谁掏钱、谁兜底”的问题。湖南的做法是“省级立法+市级执行”:省人大正在审议《湖南省社会足球发展条例》,要求县以上政府把社会足球赛事纳入公共服务清单,明确场地开放、安保标准、医疗配比、资金扶持的“硬杠杠”。一旦法规落地,“办不办”不再是领导兴趣,而是政府义务;球队、裁判、观众也有了可预期的权利义务边界。只有制度先落地,草根足球才不会因人事更替而“人走茶凉”。

数据下沉,让“草根球员”拥有“官方身份证”。没有数据,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难以持续。中国足协已建立职业球员注册系统,但社会足球仍多靠手写名单、微信群接龙。湖南今年同步上线“湘超云”平台,所有球员、裁判、赛事信息一键入库,并与公安、医保、学籍系统对接,既防“身份造假”,也为青少年球员建立可追溯的“成长档案”。只有把社会足球纳入全国统一的数据底座,未来的“草根球星”才不会因一次基层比赛没录像而继续埋没,国家队选材也才能真正“全国一盘棋”。

文化下沉,把“周末比赛”做成“城市节日”。省联赛的最大对手不是资金,而是麻将桌和短视频。唯有让“看省超”成为新民俗,才能留住人。湖南把门票变成“城市消费券”,10元一张可抵衡阳七大景区、长沙“湘超市集”的吃住游折扣;中场休息请侗族大歌、花鼓戏、衡阳粉“轮番上阵”,让足球与乡土文化嫁接。事实证明,当足球成为城市关系的“柔性纽带”,就能反哺文旅消费、社区治理和民族团结,而不再只是“体育局的任务”。文化一旦下沉,足球才能真正回归生活。

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又将打响,我们期待国足再进一步。省联赛正是把“足球梦”从屏幕拉回身边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打通“毛细血管”,将足球的氧气渗进县城、社区、学校和商圈,渗进每一个普通人“周五下班想去踢一脚”的日常,让每一块城市球场都成为孕育国脚的“星星之火”,让每一次呐喊都成为足球中国的心跳。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坤锐

编辑:胡喜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