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年来,以7个方面、21条硬举措直击痛点、切中要害,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随之浮现,警示我们:整治形式主义,更要谨防整治过程中的“形式主义”。
要警惕红头文件“新瓶装旧酒”。眼下虽然普发性文件的数量和篇幅有所精简,但以“白头”“便函”“工作提示”等非正式形式发布的文件明显增多。甚至出现所谓“文件闭环管理”,要求基层事事回函、件件报备,甚至出现一纸通知衍生多份报告的现象。基层认为,精简文件不能沦为数字游戏,更不能“新瓶装旧酒”,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问题。
要警惕线上线下“新枷锁”。会议和文件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生。应该看到,会议过多过长、扎堆开会、层层陪会、个个讲话、人人表态等顽瘴痼疾确有好转,但远未根治。如今,“全天候连线”“云端会议”“视频调度群”成为新常态;参会要“露脸签到”、需“截屏留痕”;虽没硬性要求传达不过夜,但过夜要传达、隔天要反馈的情况并不少见。基层强烈呼吁:少开会、开短会,只开非开不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会。
要警惕督检考“翻新折腾”。统筹规范督检考,较好地解决了督查过多、检查过频、考核过滥、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但事实上,以调研之名行考核之实、视调研结果为考核依据总是有的;有的督查不看实效看台账,不查现场查截图,美其名曰“数字化督查”……如此种种,时有发生。还有“突然袭击式检查”,逼着基层手忙脚乱备现场、通宵达旦赶材料。基层认为,督检考固然要奔着问题去,但也要带着鲜活经验回,不能异化成基层的“材料大战”和“迎检游戏”。
要警惕借调干部“变相摊派”。尽管有关部门已对借调行为作出规范,但以“锻炼培养”“跟班学习”“工作专班”之名行变相借调之实的现象并非个别。有的借调“吃点菜”要骨干,有的借而不调、借而不还甚至层层转借,完全不顾基层人手短缺、骨干稀缺的现实。更需警惕的是,一些干部借调归来后还须“优先解决待遇”,基层单位可谓“赔本出力”有苦难言。基层建议,即使必需的借调也得严格规矩,不能让基层做“赔本买卖”。
要警惕权责清单“反弹回潮”。上面千根线、乡镇一线穿。建立权责清单,实现责权一致、责能一致,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但以属地管理为借口,以层层分解任务、考核验收等形式,把部门的职能职责转嫁给村(居)民委员会的情况始终存在,制度上墙、牌匾满墙成为乡镇(街道)“新景观”。基层认为,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必须充分听取基层意见,不能任意而为。对需要基层配合或确需下放的事项,要同步下放相应资源,不能有权可用的不想放,无利可图的争着放。同时,对政出多门的机构要全面清理,对五花八门的牌匾要严格规范。
要警惕创建示范和达标“涛声依旧”。对各类创建示范、达标活动、授牌命名、评比表彰的清理规范,基层拍手称快。但一些地方、个别部门,仍然习惯通过示范创建、评比达标、变相排名推进工作。基层呼吁,不能不顾各地实际、资源禀赋、条件基础,搞“运动式”“作秀式”“一阵风”的示范创建、评比达标和变相排名,更不能逼良为娼把评比搞成了攀比,把作秀搞成了作假。
整治形式主义,最忌讳的就是用形式主义的方式推进。唯有真正聚焦问题、出实招、求实效,杜绝“指标式整改”“创新式折腾”,才能让基层减负减到关键处、减到心坎上,让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毕竟,群众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是厚厚的台账;期盼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不是眼花缭乱的形式。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胡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