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新闻网站讯(通讯员 吴丽菊)清晨5点,长村乡的薄雾还未散尽,70岁的李国发已和老伴带着孙辈钻进3亩黄花菜田。指尖翻飞间,沾着露水的金黄花苞便落入竹篮,“赶在露水干前摘完,颜色才鲜亮。”不到三小时,满筐花苞被抬回家,均匀铺在门前晒坪,与一旁晾晒的玉米、花生相映成趣,堂屋墙角码着的十来袋干菜,散发着沁人清香。
这片黄花菜田,是李国发坚守二十年的“宝贝”。二十年前,长村乡曾推广近 200 亩黄花菜,后因效益问题大多改种抛荒,唯有他坚持了下来。“别人嫌不赚钱,我把它当宝。” 李国发算着细账:每年6至8月可收干菜500余斤,赶集时能卖40元一斤,光这一项年增收就超万元。如今,这3亩地已是全乡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区。加上200株杨梅、几十株枇杷及玉米、水稻,全家年种植收入近4万元,不仅自给自足,还建起了三层小楼。
“政策再好,也要肯干才有好日子。” 李国发的话道出真谛。暑假里,孙辈跟着下地,说要“卖花换新书包”;远在东莞务工的儿子安心打拼,一家三代和和美美。
晨光穿透薄雾,晒场上的金黄与田间劳作的身影交相辉映。这3亩黄花菜田,不仅记录着二十年的坚守,更书写着最朴实的振兴故事 —— 用勤劳双手让土地生金,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寻常农家的烟火里落地生根。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丽菊
编辑:谭臻
本文为宜章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646941/62/1516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