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章方言考证

一、宜章县方言的分布

宜章县语言纷繁复杂是西南官话与本土方言并存的双语区。按行政区划分:县治所在地玉溪镇和白石渡镇、五岭乡、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以及平和乡平和洞的月梅村使用西南官话(即宜章官话)东部的瑶岗仙镇、里田乡、赤石乡、平和乡以及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使用赤石方言(即赤石土语或说赤石平声);中部的梅田镇、麻田镇、浆水乡使用梅田方言(即梅田土语)南部的长村乡、迎春镇、黄沙镇、天塘乡、莽山瑶族乡、白沙圩乡、笆篱乡、一六镇、岩泉镇、栗源镇、关溪乡使用的是一六方言(即一六土语)。按河水流域分:宜章官话分布在章水、玉溪河、白沙河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440平方公里,讲宜章官话的人约22万人口赤石方言分布在渔溪、黄溪、策水、平和水、浯溪水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380平方公里讲赤石方言的人约8万人口(另以赤石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泛赤石片区,涉及苏仙区大奎上资兴清江、滁口;汝城县文明乡广东省黄圃、白石、庆云等地,土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讲类赤石土话的人口约12万人);梅田方言分布在武水河梅麻浆境内土地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讲梅田方言的人约8万人口一六方言分布在乐水、辽水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讲一六方言的人约22人口。另外讲矿区语言人口约2.5万人。

方言学界专家认定:宜章县语言纷繁复杂是宜章官话与土话并存的“双方言区”当地人一般都会说两种话,对外说宜章话对内说土话。宜章官话属西南官话湘南片包括东安、零陵、永州、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嘉禾、桂阳、临武、宜章、郴州等地。所使用的土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里被通称为湘南土话

二、宜章县的语言(方言)特点

宜章县的语言(方言)分为二类一是以玉溪镇为中心的宜章官话,它属西南官话发音与西南官话(四川、重庆、贵州)大致相同,只是语调之间的微小差异二是以赤石方言、梅田方言、一六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宜章方言纷繁复杂赤石、梅田、一六三种方言与宜章官话不同语系,他们之间不能相互进行语言交流一六方言区域内的笆篱堡、白沙圩、关溪圩还有一种当地人所谓的“军话”,这种话类似宜章官话这是因明代茶陵,攸县籍人到宜戌边形成的三是玉溪镇的水浸窝村190人讲客家话;一六方言区域内的11个乡镇境内还有讲当地特点的客家话的人约44300人四是分布在玉溪、梅田、麻田、长村少数村庄约2000余人,莽山瑶族乡约3200人讲瑶语亦称为勉语藻敏方言。此外迎春镇的山上和浆水乡的大地岭土话,称为“方言孤岛”

宜章为楚粤孔道且矿产丰富,县内矿山发展迅速于是在矿山形成独立于宜章方言的“矿山话”,主要有近似于湘方言的瑶岗仙矿话近似于普通话的杨梅山矿话;带有浓重粤方言的梅田矿务局话这些矿区附近农村的青年农民多数亦讲附近矿山方言。

宜章方言虽然纷繁复杂县境内的各土语区人民在严肃的场合均会讲流利的宜章话,宜章官话是宜章人民共同使用的方言

三、宜章方言的形成与流变

宜章方言的形成与流变可以从移民和现代汉语侵蚀以及外来译语三个方面来观察分析

宜章移民的入迁史料记载,从元朝末年到明初有二批移民徙迁宜章县境南部,大量的客家人分期分批从广东、福建一带循着河流迁徙来乐水上游的东风定居,分布在沿河一带两岸的刘家、曾家、山口、船型、孙家、白腊冲、大竹坪、刘家、鱼塘、杉木塘、梽木山、新田、曹家峦、邱家山、桥头、仁公水、鹧鸪田、杨同江、仙人井、简家、廖家、燕子窝、菜子冲、下堰、铜盆塘等村组尔后又分徙到一六地区各地繁衍生息。操客家话的移民与当地土著乡民在语言交流中相互侵蚀而形成纯方言的异变。讲客家话的主要姓氏有刘、李、谢、曾、孙、叶、邱、包、岩、颜、傅、雷、张、廖、胡、钟、简、曹等二是明洪武九年(1376),设宜章守御所始屯兵837名;为防御苗谭应贞、杜回子、冒阿孙广东连州长塘马毡,赣肖颜贞等明太祖洪武十九年至英宗正统四年(1386~1439),分设里田堡(1386)、黄沙、栗源堡(1396)、笆篱堡(1439)操西南官话的茶陵、悠县军人,屯兵宜邑四堡且在宜章掌握话语权,这是宜章方言西南官话形成的主流正宗的西南官话在宜章与土著人近千年的交流变异,形成了如今的宜章官话宜章人现在称黄沙、栗源、笆篱三堡的人讲“茶陵军话”。

这种异变就形成了南半县“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地域格局,也就有了讲“我们”、“俄利”、“伢的”、“爱的”的语言差异

“湖广填川”与“闽赣粤入湘”清时,张献忠屠川形成了中国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赤石片区的谷、邓、谭、杨、李、玉、陈、黄等氏族上万移民随入川人流大迁移《谷氏族谱》记载,自乾隆至雍正的六十年间入川者就有上千人期间,闽赣粤入湘者亦众如尧、张、朱、邹、罗、叶、赖、廖等氏族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徙入县境各地的。这些移民的入住丰富了宜章的语音元素。

宜章方言的流变

宜章方言流变的原因一是移民迁入宜章,移民母语与土著乡民土语相互侵蚀而流变诸如前述,茶陵军话与宜章城区方言的融合形成现在的宜章官话;如闽粤客家话与一六土著人相互侵蚀而形成的一六土语、客家话的双语区如远离县城被边缘化的赤石片的赤石土话,被称为“赤石方言岛”从赤石邓家山出土的东汉时期(25~220)古墓群50座来分析,证明汉时就有先民在赤石族居而赤石土话仍保留着现代汉语已消失的入声,有方言学爱好者把赤石土话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然而,自古以来掌握了赤石片的话语权纵然是入迁的尧、张、丁、陈、涂、罗等各氏族既讲其母语,同时也被同化为赤石土语既使是瑶矿、杨矿两大矿区的矿山语言,也在不断地被赤石土语侵蚀而变异为不象“国语、湘语、土语”三不象的语音区这是宜章方言比较特殊的语言板块区域。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乡村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语言交流都是用现代汉语,方言在慢慢地淡化而产生变异现代文化的侵蚀,如电影、电视、网络等有声媒体的发展无时不在侵蚀本地方言,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不能讲地道的母语许多词汇都被现代汉语取代,形成了文白异读的语音例如:“电”的语音都用母语,但成了词或词组即用汉语如:电话、电影、电视、电灯、电脑等;还有大量的新造词、外来词、专业词弱化了宜章方言。例如:整党、科学发展观、给力、火箭、卫星、宇宙飞船、激光、机器人、液化气、数码、兼容机、待业、下岗、干部、模特、股票、回扣、典型、素描、腐蚀、老化凡使用宜章方言的哪类方言,在使用以上的“雅词”与人交流时都是采用汉语语音与方言“文白异读”。

四、宜章方言研究及其成果

对宜章方言研究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7)杨文植、姜顺六修《宜章县志》记载:“民多汉语,亦有乡谈军音类茶陵,商音类江西新民类福建。”当时并没有将宜章的方言按片区分类来研究嘉庆二十年(1815),由龚立海、黄本骥主修的第七修《宜章县志》对乡谈、类茶陵声、类江西和类福建声代表词和语气词进行了甄别;民国三十年(1941)邓典谟第八修《宜章县志》对宜章方言的研究,主要偏古音在方言中的流变首次提出“土语”一说和上乡土话与下乡土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995年版由李相邠主编、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九修《宜章县志》设了“方言”卷,用了三章十节的篇幅对“宜章官话语音”、“宜章官话的词汇”、“宜章官话语法特点”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首次用音标对宜章官话和“赤石土话”、“梅田土话”、“下乡土话”进行了比对1999年版《宜章土话研究》是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沈若云的著作,该书是湖南省社科院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以赤石土话为宜章土话研究蓝本,并首次提出赤石土话最能够代表宜章县土话2011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谢奇勇带领文学院的硕士、本科生6人到宜章对宜章方言的一六话、茶陵话作了为期二周的重点调研并首次用地图标注了宜章方言区的布局,用表格填写了各乡(镇)、村说方言的人数2011年,谷正华主编的《赤石风土志》将赤石方言作为地域文化,从赤石土语区的划分、土语与平话、语言特点、词汇特点、流变、研究成果作了详细的记述分别附分布地图和人口语言分布表。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编辑:胡喜华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ngxww.cn/content/2020/07/05/759634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