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州日报】从知青到支书

副标题:——雷红青在宜章县姚家村的两个“十年”

  知青、教师、最年轻的女校长、乡干部、国企负责人,再到村支书,她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要是把这些经历连成一根线,又变成了一个圆。宜章县一六镇姚家村就是连接这根线的两端,连接这两端的人叫雷红青。

  1968年,雷红青到姚家村当知青,一当就是10年;2004年,从宜章县交通局正科级干部退休下来的她,又回到了姚家村,后做村支书,一晃又是10年。

  今年,记者多次来到姚家村这个宁静的小山村,采访雷红青在姚家村的两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插队

  “那时的姚家村穷得叮当响,姚家村穷,烧柴都供不上。大家一干就是一天,吃的就是白菜、萝卜、红薯这‘老三样’,平时是粗粮,要是赶上能吃到米饭,整天牙缝都是香味。”回忆起知青岁月,雷红青边说边笑。

  1968年11月1日,是雷红青永远难忘的一天。17岁的她怀着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憧憬,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宜章县一六镇姚家村,和其他3名知青在这里插队落户。姚家村是个大村,他们每天与老乡们一道上山拉柴、下地种田,养鸡、养猪、种菜,成为姚家村生产和建设的生力军。

  “刚到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有太多的不适应,村子没地下水,常要到距离好几公里的村子挑水,而最难受的就是孤独感。”雷红青说。而往往越是艰辛的时候,人越容易感动。雷红青向记者回忆一件事情,她借住在村支书家中,老支书有5个小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有次他从田里捉了几条泥鳅回来熬成汤,人多汤少,老支书分好汤后,又偷偷地留着一份给她。“吃着那份泥鳅汤,差不多是含着泪水喝下的。”

  今年73岁的老支书姚土良告诉记者:“雷红青当时就是一个懂事能吃苦的孩子,现在看来,没有白对她好。”在姚家村,雷红青加入共产党,后又在村小教书。

  1979年初,伴随着知青返城潮,雷红青也招干到宜章县岩泉镇工作。10年整的插队经历,她与姚家村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令她刻骨铭心。

  第二个十年:反哺

  2004年,退休的雷红青又回到了姚家村。 “我是闲不住的人,退休了没事干,就回来看能不能为姚家村做点事。”雷红青轻描淡写地说出回姚家村的目的。

  而姚家村依旧破败的情景,让她心痛不已。 “山依旧是荒山,水依旧需到外村引水,一条村道泥泞不堪, ‘早稻难壮籽,晚稻不见秧’、 ‘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等说法依旧在村里流传。”

  “姚家村要改变,首先是要解决饮水的问题。”雷红青认为。由于当时的村支书卧病在床,雷红青在村民的拥护下,代行村支书的职责。经过四处奔波,她筹集一笔60万的资金,用于水库的修筑。雷红青和百余名村民一起割掉山塘中的杂草,随后,5台挖机来掏山塘中的淤泥。“当时的情形太壮观了,100多个村民一起干活,这只有以前搞公社时才能看到的情形,也是第一次看到挖土机进村。”村民姚楚岳对记者说道。

  在修水库中,最让村民郑德学记忆深刻的是雷红青受伤的事情。郑德学告诉记者,修水库的那些日子,雷红青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儿都干。为让水库不漏水,在水库四周砌一圈4米高的水泥护坡。修护坡时她摔下来受伤了,那时已是农历12月,快过年了,因为她受伤了,不少村民担心她发不出工资,纷纷准备不干了。但是第二天,她又拄着拐杖顶着大风来到工地,安排他们工作,他们那时确实感动了。

  水库共修筑了8个月,水库修好后,雷红青又带领村民在村子挖三口井,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民也认可了这名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并推选她为村支书,在此后的几年里,雷红青带领村民硬化4公里通村和通组公路,接着修筑学校、养老院,在村子修建生活垃圾场,修建灯光球场,开展绿化工程,姚家村彻底摘掉 “穷乱散”的帽子。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积蓄投进农村建设,另外还从亲戚朋友那借了20万元用于建设。

作者:陈庆林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