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颗丹心 一双慧眼 一支好笔

副标题:——我所知道的唐湘岳(之一)

  我长期在县里做宣传工作,退休后返聘到《宜章报》任职,接触的上级媒体记者很多,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受他的影响特别大,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特别多。我十分赞同湖南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对他的评价:“一颗丹心,一双慧眼,一支好笔。”

 

  一

 

  初识唐湘岳是在2009年11月底。宜章县迎春镇一位叫李黎明的优秀乡村小学校长英年早逝,他在那个贫困偏僻的小镇苦耕27个春秋,矢志不移,他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事迹和精神在当地学生、教师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有着巨大深刻影响。我是在他逝世后两个月赶到那里采访的,但所到之处,只要提到李黎明,人们就眼泪含含,有的甚至痛哭失声。我在那里采访一个多星期,心情激动地写出了第一个初稿,自己觉得这样的采访是投入了心血,下了功夫的。从乡下回到县城,听说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要来,十分高兴,这样感人的典型,有高手来写是最好的。第一次见面,我就将自己整理的首批素材给他看了,并滔滔不绝向他讲述材料外的故事和感受。唐湘岳看完材料后说:“你提供的这些素材和线索,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深厚群众基础,有深刻精神内涵,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优秀乡村学校校长,我要到实地去作进一步采访和挖掘。”

  第二天,我们就一起到迎春镇去了。

  这个镇在县城西部,汽车要走近两个小时。这里是革命老区,是朱德、陈毅、肖克等革命前辈举行“湘南起义”的重要发源地和红色据点,跟随朱德上井冈山的农民有好几百人。但这里又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干旱山区,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大多外出打工,学校留守儿童占到40%多。一些山村的教育设施很差,还有不少是危房。但这里却办出了富裕地区也不多见的人民满意的好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唐湘岳对李黎明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孜孜砭砭、默默苦行式的草根英雄的坚守和奋斗十分感佩。采访中,群众流泪,我们也流泪,唐站长每天出发都要带足纸巾。采访时间,从原定的一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又延长到两个月,三个月,一发而不可收。记得开始是开座谈会,学生的座谈会,老师的座谈会,家长的座谈会,当地干部群众的座谈会;接着,深入到课堂、教研室、学生宿舍、食堂、操场和村组农户家采访。那一带山村很分散。有一个叫朱兰双的特困学生,她和她的家庭是李黎明长期帮扶照料的重点对象,但她所在的那个叫井水脚的自然村当时不通公路,我们先后去采访三次都是步行,来回20几里山路。朱兰双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这个家庭全靠李黎明校长接济两个孩子才没有辍学,李黎明常到这里家访。朱兰双怕生,采访中说不出什么,只说校长好。我们只能跟家长沟通,在不经意的漫谈中,捕捉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唐站长有耐心,不怕脏。这个家庭没有一张好凳子,多去了几个人,便有人要坐门坎。屋里有一股很重的阴湿霉味。唐站长一坐下来就是几个钟头,看朱兰双的母亲做鞭炮纸筒子,跟着朱兰双和她母亲去菜园里,在田埂路上感受李黎明校长来往奔波的情景。他说,只有在这样的底层贴下心来采访,才能体验到一位好校长始终把农民和农民孩子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忠诚和执着。还有一名叫李玉爱的留守儿童,也是李黎明长期照料的孩子,从小没有妈妈,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瘦小怯弱,采访时只流泪,不说话。唐站长一次又一次来到李玉爱家里,跟她奶奶唠,跟左邻右舍唠,了解到很多李黎明关心照顾村里留守儿童的故事。去的次数多了,人熟了,李玉爱也敢讲话了,连她梦到李校长的那些情景也讲出来了,她在唐站长的采访本上写:“我好想李校长!”李黎明校长的小房子里,曾住着13个留守儿童,他怕自己照顾不过来,请了一位老婆婆来料理孩子们,也一并住在小屋里。三年换一批,这个小屋里的故事数不清,唐站长要老婆婆仔细回忆,想起一点讲一点,包括她给孩子们做过哪些游戏,讲过什么“古”,唱过什么山歌。采访那些在校长的小房子里生活过的孩子们,更是费神,孩子们要上课,因此我们陪着唐站长守在教室外边、食堂门口、放学回家的路上,找学生课余的时间采访。但就这样,校长小屋里发生的那些故事,那些暖透心怀的细节,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了。光是这个小屋里的故事就足够写一部报告文学。他说,我写的通讯,都可以写报告文学或电视剧,采访上我是很下功夫的。他是怎样下功夫的,在采访李黎明事迹过程中,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也常常被他感动着。他对事业的倾情投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好记者对国家民族的自觉担当。

作者:薛斌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