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忠孝家风伴我一路前行

  我的家乡在大山里,很美。乡亲们的心灵也如同家乡小河的鹅卵石那样洁净,自小我就生长在这和谐的氛围里。父亲读了近十年私塾,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很懂礼数,常为村里人义务做一些选吉日,写文书之类的事。母亲是大村望族的后代,虽然没文化,但做人做事有眼光,讲究分寸,很受人敬重。父母亲那种山里人特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特点都具有,我们家也就形成了和村里其它人家相类似的家风,且经过岁月的打磨,我家的“忠孝”家风逐渐形成和彰显出来,并且伴我走出大山、随我一路前行。

  小时候,我听大人们说东北中苏边境在打仗,村里人都不敢送子女去当兵。然而父母亲却毅然地把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哥送入军营,这一去就是近十年没探过家,以至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读完了军校,进入了京城。当初舅舅也有一个儿子在部队,我每次跟着母亲回娘家,总能看到舅母和母亲偷偷哭泣的身影,是担心?抑或思念?当时我弄不明白。外公家就是一个十足的忠孝之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公就和几位堂弟参加了革命,有两位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外公住过的老房子里还挂着“光荣烈属”的木牌子。从小就受家庭环境影响,母亲脑海里早就形成了“有国才有家”的思想,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部队,也许,这就是我们家风对于“忠”的最早体现。

  长大后,家里的日子仍然过得清苦,父母生下我们兄弟三个,还有两个姐姐,除大哥在部队吃穿好点外,我们在家几个兄弟姐妹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差。但父母总能保持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善待邻里的良好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教书那会儿,除了过春节,家人还很难吃到猪肉,记忆中的端午、中秋等节日,父母都会把有限的几斤猪肉送到外婆和大伯、二伯、三伯家,剩下的总是几根猪骨头和着青菜煮汤了。父母就是这样扣好吃的留给长辈,自己随意将就,这沉甸甸的“孝道”,耳濡目染,让我度过了青年时代。

  后来我们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但父母年岁已高,我们兄弟姐妹便时不时赶往老家看望老人,几代人都争相孝敬。在部队工作的哥嫂每年都轮流照顾父母一个月左右,侄子和外甥们也常抽空看望,村里人都说我们家做得好,为尊老爱幼带了个好头。但难为情的是每次在老家呆上一两个小时,老人就会催我们回单位,母亲总是说“我们两个老的都很好,不要挂心,公家的事要紧,去忙工作吧”。然而,父母哪有不想念儿女之理!每次乡亲们都告诉我,母亲每次佝偻着身子到村旁送走我们后,她都会回到老屋哭很久,有时身子不舒服也总是瞒着子女,怕我们分散工作精力。2009年春节,我们按老父亲的意思用老樟木刻制了三块黑底黄字的木匾挂在老屋的大厅正中央,上联是:读圣贤书当学圣贤道义;下联是:秉天地气须承天地纲常。横批:忠孝堂。这些文字虽普通,却寄托了父母对我们后人的殷切期望。

  父母相继过世有几年了。母亲活了88岁,父亲活了94岁。老屋也关门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感还时时侵袭着我的心,他俩老留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都在按照父母的嘱托做着国家的事和家里的事,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父母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值得用一生的时光去体会。我们兄弟仨养育的孩子中,有军人、律师、老师,还有在校学生,虽然我们不可能为他们设计一个成长的模式,但我们都有决心教育好他们,把当今社会正能量的元素和家风家教融入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他们成人又成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作者单位:宜章县委宣传部)

作者:谭华山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