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九十四岁了,依旧红光满面的,脸部肌肉老是那么张驰着。
记得,父亲六十三岁当村委副主任,六十四岁扶正,一直干到七十三岁卸任,颇受村民拥戴。
当村官的,鸡毛蒜皮的事都得管。父亲叨得最多的是“让他三分又何妨”。
“让他三分又何妨”不是无原则的忍让,在他的理念里,只要不伤筋痛骨,让就让一点吧。稍停,父亲还会补一句:吃亏是福哩。
二婶和娘素来不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二婶生来心眼多,每季松土的时候都要往我们的地里挪一点,没几年直直的人行道就弯成半月弓了。母亲问父亲怎么办,父亲直乐,还是那句话:让他三分又何妨?
老是让让让,忍无可忍的时候,母亲会大发脾气。再让下去,你儿子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没有了好呀,偌大个中国,哪个地方不可以落土生根?树挪死,人挪活,指不定恰好给他创造了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哩。
算父亲有眼光,没有在土地里打拉锯战,让我走出了村落,二婶的三男四女仍旧脸朝黄土背对天。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让他三分。家庭内部,邻里之间,村落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不可能没有矛盾,为一些小事,成天吵吵闹闹,甚至争出牙齿血来,哪有心思谋发展?长此以往,奔小康共同致富的富强梦很有可能,准确地说一定会成为一句空话。唯有人人都让他三分,才能平息冲动,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消除纠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现实互利都赢的目标。
以往,外地商人一听到我们村的名字就头痛,认为我们村人多、心齐、拳头大,是一个惹不起的地方,很多有利可图的项目都绕过我们村。也因此到镇里、县里、省里争项目、争资金也人为的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大障碍。很多领导直言不讳地说:“你们那地方连鬼都怕去。”
经过父亲和村支两委的苦心经营,我们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在我们的那个地方,比的往往是谁家里人口多,拳头大,现而今,个个都学会了“让他三分又何妨”,一让、二让、再让下来,让来了好多朋友,让来了好多信息,让来了好多发展的机遇,让来了村民脱胎换骨的精神风貌。
“让他三分又何妨”植入民心之后,“怕挨”的人越来越少了。谁说好事不出门,要晓得,金杯银杯不如亲朋好友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家风影响族风,带来了和谐之风。连身在县城工作的我,都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让他三分又何妨?”(作者系湖南省宜章县文联)
作者:陈荣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