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201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盘点
2013年是宜章推进“三量齐升”、加快助推起飞、实现加速转型发展的一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预计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3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15.0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3亿元,分别增长20%和34.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城区大建设
2013年是我县城区建设力度最大、投入最多、变化最快的一年,圆满承办了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大十字城镇群建设现场会。我县按照“湘粤边城、山水绿城、宜居新城”城市定位和“一体两翼三线四园五组团”城市格局,高起点高标准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深入开展“城区大建设提速年”活动,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大会战。实施城区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近33亿元。完成老城区重点基础设施改造、立面街景改造、城市山体绿化圈和玉溪河风光带、宜章大道景观带建设,实施宜章大道片区和107国道绕城线片区开发;依山就势、蓄水造湖、显山露水,新建和改造5处人工湖、10个广场、10个公园。完成了老城区立面街景和文明南路等9条街道沥青提质改造;新建和改造了梧塘湖公园、东升湖公园、宜人文化广场、宜章红色森林公园、望海生态公园、红岩生态公园;神憩大酒店、和一公馆、双溪新城、保盛瑞福城、华申首府、G107宜章绕城公路等项目正在顺利建设中。县城区面积由2011年的9.8平方公里扩展到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乱到治、从脏到净的美丽蝶变。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绿化攻坚和“城市绿荫行动”,成功创建“园林式单位”41家,新建28个公园游园绿地,新增绿地面积37.06万平方米。“创园”工作通过预验收。“创文”工作深入开展,绘制以中国梦、好人文化等为主题的“万米文化墙”,制作讲文明、树新风文化长廊1600平方米。
强力推进“13191”计划,实施“大规划、大清扫、大拆除、大宣教、大建设”行动,使城镇面貌大变化。仅用6个月时间,县乡两级财政投入5.2亿元,完成乡镇规划建设项目420个,完成立面改造71.85万平方米,新建大型休闲文化广场41个、镇区和村级公共游园(公共绿地)118个,实现了乡乡有公园、广场和游园的目标。随着一系列项目实施,全县城乡面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加速朝着宜山宜水、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新型城镇迈进。
园区大发展
2013年,我县按照“以园区扩城区带山区”的大园区发展战略,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园区大发展促速增效年”活动,大力推进设施完善、招商引资、产业配套、服务管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着力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产业承接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和弘源化工(二期)、伯朗电梯、立敏达电子、和田冷藏、德宝科技(二期)、君悦物流等37个产业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同时,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了控制性详细发展规划编制,进一步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级园区行政审批授权基本到位。理顺了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2013年新建标准厂房26.73万平方米,园区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有入驻企业36家。其中有对接中化集团的、氟化铝年产量排名全国前五位的弘源化工,总部搬迁宜章的、有国内最大单体车间的伯朗电梯,全球最大的特种鞋生产商欣锠鞋业,全国真空采血行业龙头企业阳普医疗等知名企业,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1—11月,园区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比2010年同期翻了两番。宜章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最佳服务环境产业园区,宜章产业承接园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园区和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我县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山区大变化
2013年,按照建成国家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样板县的目标,我县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我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大力助推农业产业化,2013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4.6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26.32万吨。新增脐橙种植面积4万亩、茶园5000亩,实现烟叶总产量8.65万担。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73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86584万元,增长20.99%;完成利润总额7600万元,增长32.7%。以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为契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积极发展现代庄园,培育休闲农业庄园99家,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56个。形成了粮食、生猪、脐橙、烤烟、蔬菜、茶叶、杨梅、福鹅等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宜章脐橙、宜章福鹅、永吉红薯干、瑶山红茶等获得国际农博会金奖。我县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
2013年,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完成投资6562.4万元,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33个,建设农村环境示范村24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大改善
2013年,我县近8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继续实施“民生大爱行动”, 全面完成市“民生100工程”95项考核指标任务。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0个,总投资4000万元。开工建设煤棚区、城市棚户区、林棚区住房改造266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00户。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2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6%。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24.9公里,投入新型环保燃气公交车20台,338个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通达率97.1%。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2.72亿元,实施病险水库治理12座,修复水毁工程3314处。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35亿元,是前五年电网项目投资的总和。争取各类扶贫资金7987万元,增长30%。投入10473万元,完成校安项目12个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31个,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400套。承启红军小学成功授牌,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顺利推进。新农合参合率99%,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被评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
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新农保参保达22.1万人,参保率96.2%。完成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分散供养保障提标工作。在全省率先推行“买一补一”计生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录聘高学历人才18人,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县荣誉,实现专利授权37件。在第四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总决赛中,我县选送的《赛鼓》荣获铜奖。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依法关闭制革厂21家,实施了武水河流域、黄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等5个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形势持续稳定,公众安全感和干部队伍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排全省第23位。
作风大转变
2013年,我县认真落实全省“发展环境优化年”、全市作风大整顿“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举措,扎实开展“为民务实转作风,勤廉办事树形象”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压缩了53%。继续组织“干部下基层”、“农家夜话”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县长公开电话群众来电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分别为98.6%和96.7%。同时主动接受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向社会公布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信息。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接待管理的规定》,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强“廉政食堂”建设,出台公务接待吃“自助餐”、行政村“零招待”等新规。举办“我说宜章”电视问政5期,督促解决问题70个。
我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推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已有30个预算单位公开了“三公”经费。完成了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偿债机制,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建设,政府债务规范安全。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切实加大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工作力度。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87件、政协委员提案97件,办理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