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是湖南省党史资源大县。1958年,根据上级的部署,县委开始进行宜章革命斗争史、中共宜章党史的全面调查。1982年2月,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负责党史征集、研究与宣传工作。1983年12月,正式成立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为县委主管党史工作的直属机构。1987年3月,根据省委、地委指示,县委成立了“宜章县晋、冀、鲁、豫党史工作联络组”,卫民初同志(南下干部)任组长,主要职责是协助党史工作,向南下入宜干部征集提供晋、冀、鲁、豫党史资料。1990年7月,为适应两个转变:即由晋、冀、鲁、豫党史联络工作转变为本县党史工作服务,由征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征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资料,晋、冀、鲁、豫党史工作联络组改为中共宜章县委党史工作联络组。1995年3月,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和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合并为县史志办公室。 1999年8月,联络组成员作了调整,原县委顾问杨绍炎同志任组长。2013年1月,原县政协主席刘长庚同志继任组长,党史联络工作进入新阶段。
县委党史联络机构成立以来,党史联络工作紧扣我县党史工作中心任务,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协助党史部门取得了系列征研成果,荣获了省市多项奖励;党史宣教工作也取得累累硕果。县党史办、史志办先后多次被评为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时值省市隆重纪念党史联络工作30年之际,回顾我县党史联络工作不平凡的历程,并谨向从过去以来所有参加党史联络工作及其他支持党史工作的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厚积薄发 力推精品
协助党史资料征集和宜章人民革命斗争史的编纂。县党史联络机构成立后,全面、系统地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至2000年底,共征集宜章地方党史、革命斗争史资料615万字,建档121卷。上报中央、省、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专题61个,人物传记64个,编写出版了《宜章人民革命斗争大事年表》、《宜章人民革命斗争史》、《湘南起义在宜章》、《宜章党史大事年表》,其中《宜章人民革命斗争史》是1958年开展农运调查以来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的集大成之作,被评为郴州地区社会科学二等奖。
齐心协力征编党史正本。2005年10月,根据中央及省市的要求和县委的部署,县党史联络组与县史志办开始编纂党史正本,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宜章历史》第一卷的征编。至2007年10月完成编纂出版。次年3月,马不停蹄地启动第二卷的编纂。2011年8月完成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宜章历史》第一、二卷的编纂是两项系统的政治、文化工程,均在全市率先高质量完成,获湖南省党史成果特别奖,宜章县党史正本编纂工作在郴州各县(市、区)起到示范作用。联络组老同志以不同的角色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其中参加编辑部的有4人,参加审稿小组的9人。
推出《回忆录》精品丛书。为了广泛发掘党史资料,为党史正本征编服务,2008年启动了宜章县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丛书《回忆录》的征编。通过基层党委及基层史志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发动老同志撰稿,编辑出版《回忆录》2辑,共收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资料107篇约38万字,为党史正本编写征集了丰富资料,也为我县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优良的乡土教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党史宣教 深入人心
以刊物为阵地、媒体为平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先后创办《宜章党史》、《宜章史志》内刊,共发刊23期。举办宜章党史专题广播讲座216次,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30余篇。为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拍摄党史题材节目和影视剧提供资料和场景。其中全力协助了潇湘电影制片厂对《湘南起义》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的拍摄。
以党史报告(宣讲)团为龙头,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先后组织“传统教育报告团”、“党史教育进基层宣讲团”进机关、村、企业、部队、学校,向党员、干部、工人和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宣讲33场次。深化党史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为建设宜章倾注精神动力。
以活动为契机,开展党史宣传教育。1988年元月,县委举行宜章年关暴动60周年纪念活动,湘南起义纪念陈列室开放,推出了党史教育一面重要窗口;欧阳毅、彭儒在全县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作党史报告,使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2008年,参与湘南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湘南起义研究论文集《风展红旗漫湘南》中,发表3篇论文,将宜章年关暴动的研究推向新高度。先后进行纪念邓中夏、吴仲廉、曾志、彭儒等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开展系列党史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参与2010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大型主题活动,完成了党史宣传有关的影视、图书、新闻发布等多形式作品的策划、制作,对宜章年关暴动开展了空前大规模、大影响的宣传。
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宜章历史》。为加强全县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党史学习,相继开展了党史第一、二卷的发行与学习,促进党史进机关、厂矿、学校、乡村,各部门;乡镇将党史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营造了学习党史的良好氛围。
老同志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宣传。原县政协副主席高国权、原县委办副主任余东林将本人工作文稿、回忆录整理,编印成书;原县志办主任李相邠潜心于宜章历史文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原县史志办主任吴绪斌参加党史人物纪念活动,参与联络宣传;原县政协学习委主任李安牛长期潜心研究党史人物;原县文化局副局长颜宝林通过博客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原县委党史办主任陈忠舜,助理研究员刘胜洪、范仰攀通过接受媒体采访宣传党史;郴州市文明标兵袁贤光经常到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总之,党史联络组成员这个优秀群体在党史宣传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紧贴现实 资政服务
协助申报贫困县工作。1987年,党史联络组和党史办主动与北京宜章籍革命前辈联系,请求他们支持宜章申报贫困县工作,支持宜章革命老区建设。在革命前辈的重视支持下,18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宜章老区被定为“老区贫困结合部县”,国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宜章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协助苏区县认定工作。2011年,我县启动苏区县申报工作,专门成立了苏区县认定材料编写编辑部,党史联络组成员李安牛、刘胜洪被聘请为责任编辑。至2012年6月全面完成40万字的《宜章苏区县认定材料》,被省委党史研究室评价为“全省60多个县(市、区)申报单位中呈报时间早、材料质量高的少数单位之一”。 10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将部分县市区纳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的请示》,宜章县是请求纳入的15个县(市、区)之一。
参与宜章历史文化研究,为“文化强县”服务。近年来,不断深化对宜章老区(苏区)历史的研究,总结宜章老区(苏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为宣传“红色宜章”提供成果支撑。参与置县1395系列活动,开展宜章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千年神韵》丛书:《宜章置县1395年100件大事和100个人物》、《宜章读本》、《宜章文物概览》,县史志办和党史联络组成员邓湘宜等7名老同志参与了此项工作。此外, 2011年,经党史联络组、县史志办牵线,促成我县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宜章设立历史学本科教学与实践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宜章设立南岭(宜章)工作站,为研究、保护、开发我县历史文化资源注入了强大能量。
加强领导 凝聚合力
20余载党史联络工作的成就,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老同志的无私奉献和各乡镇、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强化了党史工作的领导。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确保了队伍、经费到位。现任县委书记欧阳锋、县长王建球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亲自交办课题。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的重要保障。
实现了党史工作力量整合。坚持 “开门办史,协作办史”思路,建立健全了全县党史联络工作网络。各乡镇、部门成立了有老同志参加的史志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县大党史格局,通过党史联络平台,调动全县老同志参与党史工作。同时,县史志办和县委党史联络组 “两支队伍,一个目标”,建立了二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老同志和史志办工作人员取长补短,共同组成了一支较稳定的编审队伍。多年来,史志办的干部职工与联络组老领导相互尊重,感情融洽,形成了同舟共济的“一家亲”氛围。
发挥了老同志的奉献精神。党史联络工作是一项讲政治、讲奉献的工作。多年来,老同志本着忠诚党的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无私奉献,辛勤工作。原联络组组长杨绍炎同志生前身体力行,克服病痛,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坚持与《中共宜章历史》编辑部一道工作,不辞辛苦为党史工作鼓与呼。刘长庚同志接任组长后,勇于担当,为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排忧解难。原县党史办主任陈忠舜等老同志,全心全意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争取了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经常向上级党史联络组、党史部门汇报联系,争取了关注支持。近年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龙新民,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省委党史联络组组长刘夫生、常务副组长赵培义,先后到我县调研,为我们开展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带来了东风。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谭大双多次听取宜章县党史工作的汇报并作出指示。市委党史联络组组长龙定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党史办主任申学林多次到我县指导。
追昔抚今,继往开来。明年我县将启动党史第三卷的编纂,宜章党史人责任在肩,任重道远,将满怀信心迎接新的挑战。
(2013年11月)
来源:县委党史联络组 县史志办公室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