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腊元村广场

  始建于1977年的腊元村广场,应该是宜章最早的村级广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宏伟壮观、风姿绰约。

  腊元村广场占地面积十余亩,处于村子中心。广场的西面建有用来开会和演戏的大戏台,戏台两边的厢房可供演员休息和化妆。戏台的两侧,一幅雅致的对联悬挂于上,上联是“凤翥龙翔,福基生紫气”;下联是:“云蒸霞蔚,腊元换新颜”。对联既涵盖了腊元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腊元与时俱进的面貌。

  腊元陈家的戏台,可不是聋子的耳朵——只为摆设,它扎扎实实地上演过百十幕村民喜闻乐见的古装祁剧,其中有折子戏,也有全本大戏。戏台前面,一溪潺潺的流水蜿蜒而过,既成一景,也给村民浆洗提供了方便。戏台的后面,是腊元陈家的后龙山。因为后龙山形似纱帽,所以被族人敬为纱帽山,说是后代仕途的吉兆。

  广场中央,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劳动、学习之余,年轻人会在球场上生龙活虎地一展球艺;逢年过节,在外工作回家的各路诸侯也会来一场篮球友谊比赛,活跃气氛,增进情谊。球场外的广场很大,都是被硬化了的水泥坪,足足还可以做十余个标准篮球场。但逢红白喜事,百余辆小车停在广场,也不觉得拥挤。

  广场的周围,是姹紫嫣红的花圃和枝繁叶茂的绿化带。东面有便民的商店和早餐店,还有医务室和图书室。腊元的薄荷糖远近闻名,它清凉爽口,生津止渴,绿色环保,祛暑消食,是男女老少都适宜的利口物。南面是气势宏伟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大楼功能很全,除承担村支两委的所有办公功能外,还能承办全村三千多村民红白喜事的聚餐。

  每当烈日当空,村民们会在广场的绿茵下玩牌下棋,乘风纳凉;每当夜幕降临,老人们会在戏台里谈天说地、亮嗓哼曲,孩子们则在广场上嬉闹玩耍、骑车溜冰。显然,广场已是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中心了。

  广场建于1977年,人们不禁疑惑:那时全国的农村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温饱问题,为什么白沙圩乡腊元村就能兴建这么大的一个广场呢?这话还得从当年说起。

  当年,广场的原址还是一片水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片水田将一脉宗亲的腊元陈氏家族隔开成了两个村庄,水田以上的称为上陈家,水田以下的称为下陈家。久而久之,不免造成不团结的现象,加上这片水田的存在,给上下两边腊元人的出行都带来了很多不便。当时的村支两委干部觉得在这片水田建一个广场,再沿着广场把路修出去,就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难题。更何况,随着农村的日益发展,广场和路肯定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决议公布以后,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此,村里召开了各种会议,对村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将建广场的好处深入人心。当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的时候,村里有名望的族老提出了异议,他们说这片水田是腊元陈家的龙脉所在,必须长期保持有水,才能保证蛟龙腾空飞舞。如果建广场毁了风水,会出事的。水田所属生产队,也提出了意见,说水田是我们队的,又不是村集体的,凭什么要给村里建广场而不给我们建房?面对这些情况,村支两委负责人走家串户,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地做了说服解释工作,终于取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一个十余亩的村级广场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在农村经济还没有迈开步伐的时候诞生了!

  也算是天如人愿,在广场建好的第五年,腊元陈家一共考入本科大学16人,大中专加起来30余人。招工录干的人数,在全县也小有名气。再后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很多村民有了小轿车,当他们感受到广场停车的方便,感受到行车畅通无阻时,都会由衷地说,感谢当时村委会的前瞻思维,让我们的乡村生活与城里接轨了。连当时提出异议的族老,也很有感触地说,幸亏广场建得早,要是再推迟两年,水田责任到户了,就根本不可能再去建一个这么气势宏大的广场。

  如今腊元陈家已经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参观游玩的人更多了,但腊元村广场都能游刃有余地接纳他们。我想,即便是有朝一日腊元的旅游火了,宽敞的腊元村广场也不会拥挤的。

作者:陈品乐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