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于中国现代教育有开创之功,但他最扬名立万的,还属当年对偏居西北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剀切陈词,道破“黄炎培定律”,这便是他于江南古宅中忍不住筑了一孔西北窑洞的缘由。
32岁后,黄炎培离开“内史第”,前往沪、京等地。1945年,在到访延安期间,毛泽东曾单独邀请黄炎培作一夕之谈,问其来延安考察的感想,他剖肝沥胆:“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自信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洞悉今古的这番陈词,成为几近与“隆中对”齐名的“窑洞对”,人称“黄炎培周期率”。毛泽东之后心心念念于“不做李自成”,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中共也一直在进行跳出周期率的不懈努力。
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让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答,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绝不盲目服从。直至周恩来三顾茅庐,黄公始出山,先后担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务。
(摘自201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24版)
作者:李泓冰 曹玲娟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