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级党组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经验探讨

副标题:李碧松 袁灿君

  [摘要]我们党历来重视做群众工作,历来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快速转型之中,无论是群众工作环境和群众工作对象,还是党的队伍自身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于改善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凝聚各界力量、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级党组织 群众工作 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而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就要我们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如何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县级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只有不断总结群众工作经验,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切实做到为了群众、理解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才能使群众信任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一、把强化认识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条件

  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并在继续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没有变,鱼水关系、舟水关系的原理没有变,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民心、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如果我们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

  (一)把群众当主人

  要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在总结其血的经验教训时提出的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我们要在公仆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唱好群众满意、喝彩的戏。作为县级党组织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心上,把群众愁苦记于心间。天冷的时候,党组织是一盆火;天热的时候,党组织是一把扇;天黑的时候,党组织是一盏灯;天雨的时候,党组织是一把伞,将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二)把群众当亲人

  是群众养育了我们党,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自己的父母妻儿,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其实都是老百姓,组织培养我们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所以我们对老百姓应充满感情,多为老百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关爱群众犹如关爱自己的眼睛,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只要感情深,牛肉能敬神。人心都是肉长的,要多将心比心,多换位思考,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对群众用真情,工作才会充满激情。要多到老百姓家里“揭锅盖、摸被褥、看粮袋”,门头拉家常,田头谈农事,群众就会敞开心扉,我们才会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鲜活的东西。

  (三)把群众当老师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一个无敌英雄,每当同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时,他便从大地母亲身上获得新的力量。但他一离开大地就会被扼死。党员干部要学安泰,就不能脱离群众。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人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从来平庸多误区,未有昏庸能兴邦”。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自然也最有发言权。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知虚实。是否善于向群众学习,是检验领导干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我们只有把群众当老师,才能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向群众请教。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干部的老师,许多难题只有到群众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才能豁然开朗。因此,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向群众请教。

  二、把提高能力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工程

  当前,群众状况有新变化,群众需求有新特点,群众矛盾有新表现,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用创新的精神谋划和开展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提高团结凝聚群众的能力

  汶川大地震后,党中央英明果断指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历了一场战天斗地、惊心动魄的严峻考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真正与群众交流、交心、交友,让群众从内心把我们当作贴心人、知心人、交心人;就要动真情、下真功,不仅要听赞扬的话,更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能够“呼声怨声指责声,声声入耳;好事难事热点事,事事关心”,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用真挚的交流、真诚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真正的拥护和支持。

  (二)提高组织带领群众的能力

  组织带领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党组织能否有效地组织带领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要尊重群众,帮助群众理思路,找门路,走新路,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因此,县级党组织要设法组织好群众干事创业。组织带领好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修课。

  (三)提高沟通疏导群众的能力

  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沟通群众,就要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意志,同时又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县级党组织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多到群众中去,聆听他们的苦衷,做群众“倒苦水的缸”,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做群众“篱笆上的桩”。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交流的平台,有排遣的渠道,确保群众意愿充分表达。

  (四)提高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因为有矛盾,就要去预防、避免、排解。矛盾就象蜘蛛网,一个矛盾不解决,两个矛盾不解决,矛盾就会越聚越多,最后让你无法开展工作。群众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运用民主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我们要努力提高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就是要抓源头、抓疏导、抓结果,就是见效早、处事会、管事硬,善于见微知著,及时发现问题,敏锐洞察矛盾,着力化解矛盾,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不是从书本学来的,也不是开一两次会议写一两个材料就能形成的,更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接触复杂的环境中,在向群众学习中不断提高的。 {Ky:PAGE}

  三、把创新方法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途径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县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不断摸索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坚持群众工作原则

  一是分类引导。要针对各阶层群众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的党员干部对群众千万不能挑剔和嫌弃。对有文化、有素质,能闯荡的,鼓励他们外出务工经商;对有文化、有素质又有奉献精神的,创造机会培养他们当干部。对没文化、点子少的,引导他们搞高效农业,种经济作物、搞养殖。二是发扬民主。毛主席早就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对群众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一时不通的“意气”问题、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要通过与人民群众多通气、多协商、多讨论来解决。三是率先垂范。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县级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能赢得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支持。四是健全网络。一方面要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建立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村(社区)群众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办公有场所、接待有人员、工作有经费。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会做群众工作、乐于做群众工作,有一定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同时要通过典型引路,发挥先进模范和榜样人物的作用,让典型在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凝聚群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一是推行一线工作法,工作重心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就是要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按照干部在一线服务、农民在一线培训、法律在一线普及、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制度在一线完善、成效在一线检验、和谐在一线形成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二是推行七步工作法,工作方法由堵向疏转变。一尊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二熟悉,熟悉责任区域内人民群众的详细情况;三服务,真心对待每位群众,耐心教导重点人员,热心帮助特殊群体;四落实,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惠民政策,把政策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五勤动,勤动眼注意观察、勤动耳多听意见、勤动嘴多加了解、勤动手多做记录、勤动腿多些沟通;六渗透,在平时工作中做到情感、心理、意识、行动、法理等渗透;七到户,现实宣传引导、征求意见、法律帮助、调处纠纷、送证上门、安全检查到户。三是成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工作力量由少数部门努力向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处在经济转体、社会转型的时期,很多群众工作表现为矛盾纠纷的调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在每个乡镇都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行“十统一”(统一综治网络平台建设、统一配强领导配齐干部、统一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模式、统一交办督办制度、统一工作台帐、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硬件建设、统一办公运作、统一绩效考核、统一名称和标识),重大民事纠纷中,做到“七有”(有领导负责、有详细登记、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调处效果),真正形成“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格局。

  (三)建立群众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机制。结合各自分工,建立农村、街道、企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基层联系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中结对子、交朋友。在重大节假日、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基层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同时,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要完善“一健三联”(健全信访责任体系,联网受理群众信访、联调解决群众诉求、联合办结信访积案)信访工作机制,确保群众来访及时得到办理。要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开展书记大接访,县直机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公开接访,每周至少安排一名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三是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进一步建立矛盾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重要敏感期集中排查相结合。按照分工,对排查工作亲自安排部署,对排查出的问题亲自研究处理。健全矛盾化解制度,对社会矛盾定期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推动突出问题及时妥善解决。 {Ky:PAGE}

  四、把顺应民意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

  (一)坚持科学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那么群众的利益从哪里来?如何才能保障群众利益?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发展,只有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了,群众不断富裕了,他们才会心眼里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县级党组织必须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群众工作的难题,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一是谋划发展目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战略规划,提出了适合县情的发展目标。二是落实发展措施。有了目标后,还要善于组织引导群众谋求发展。广泛组织引导全县人民,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三是突出发展实效。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一切工作都是虚的。经济发展上不去,群众利益无保障,县级党组织就没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群众利益就无从谈起。

  (二)注重改善民生

  民生大于天。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必须解决上学、求医、劳保等具体困难。在改善民生上,我们一方面着力解决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重点是解决好生活困难、低层次收入和老弱病残孤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民生项目。重点抓好重大交通项目、饮水工程、污水处理、环境卫生、文化事业、教育条件等建设,办成一批多年想办未办成的事。在改善民生中,我们要求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使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不搞花架子,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三)确保大局稳定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的,就会平安无事;把大事当作小事来做的,迟早要出事。保稳定的主要办法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群众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好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信访部门了解到: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四个80%说明,万万不能简单地把上访群众归之为无理取闹,大部分人还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又没有及时解决,才走上信访之路的。为此,要抓好“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三件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五、把转变作风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印象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我们的干部怎么样。干部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块试金石。现阶段,部分机关和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不良表现有: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基层条件艰苦,不愿做群众工作;工作本领缺乏,不会做群众工作;设法回避矛盾,不想做群众工作;解决问题手段少,不敢做群众工作;依靠现代通讯工具,不去做群众工作;工作不出问题,不主动做群众工作。谈群众工作,不如谈领导深入群众更有意义。群众工作要加强,关键在干部作风要切实转变。

  (一)加强党性修养

  加强对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作风的教育培训,把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工作政策和工作经验作为县委中心组学习和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培训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群众路线、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纪律的再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研讨型班子、思索型领导,不断打牢做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大力开展县、乡干部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体验群众生活,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打牢做群众工作的感情基础。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党员干部能帮助群众度过困难,比如在农忙季节,党员干部给予帮忙,打牢做群众工作的实践基础。

  (二)坚持面向基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县级党组织要坚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去,主动察民情、解民难、保民安、帮民富。

  (三)强化制度约束

  与传统的基层干部相比,如今的基层主要领导少了些乡土味,多了些现代气息。现在的基层干部,一个月能走村入户几次?能在农民家里住过几晚?大多数早去晚归,更不用说能叫出村民的名字,能说出哪家哪户种多少田、哪家哪户有什么特殊困难、哪家跟哪户有什么过结都很不错了。也就是说,少数基层干部根本没有同群众亲密接触。要对机关和乡镇干部住乡进村入户要作出硬性规定,县直机关、乡镇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每月要花12天以上的时间,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县(市)实行工作日早、中餐禁酒,这一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实践证明,没有严格约束,干部作风是难以转变的。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关键是要把握群众工作的原则,研究群众工作方法。既要把过去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去,又要用新理念武装,用新方法推进。

作者:李明华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