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湖南红色旅游以“沉浸体验+科技赋能+文旅融合”为支点,撬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红色文化盛宴。据统计,纳入监测的60家红色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272.27万人次,同比增长21.81%;营业收入达2.04亿元,同比增长16.82%。数据背后,是湖南红色旅游从资源开发到品牌塑造的深度蜕变,更是“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沉浸体验。湖南红色旅游的突破性创新,在于将静态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场景。从《最美潇湘红》宣传片强势来袭,到“我为红色湖南代言——党校老师讲红色湖南”系列推广上线,再到第二届湖南红色微短剧大赛启动,“宣传片+宣讲”“短剧+旅行”宣推模式,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游客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如湘潭韶山,在今年“五一”期间,推出“劳模免费游”活动,市级以上劳模可免费游览滴水洞、韶峰景区等核心景点,并参与《最忆韶山冲》《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实景演出。这些演出以毛泽东诗词为脉络,融合水幕光影、歌舞艺术与实景舞台,将“历史课本”转化为“感官记忆”。游客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穿越式”场景成为历史事件的“在场者”。岳阳平江县依托“红绿融合”战略,在红军营景区推出悬崖飞拉达攀岩、高空红军桥等项目,让游客在惊险刺激中感受“飞檐走壁”的革命豪情;红莲兵寨以“侠义江湖”为主题,将武侠文化与红色精神结合,打造沉浸式剧本杀体验。这种“体验即教育”的模式,让红色文化从“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肌理”。
数字赋能红色旅游的时代表达。科技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湖南红色旅游的另一大亮点。在湘潭,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厅内运用3D推演、全息投影等技术让观众触摸历史脉搏——指尖轻触,即可细数主席衣物上的补丁;步履所至,便能“亲历”革命征程的跌宕。在长沙,湖南博物院通过“数字重现 一梦千年”项目,利用AR、VR技术复原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场景,观众可“穿越”至西汉贵族生活现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引入AI讲解员,增设“党员深度讲”“亲子互动讲”等多元讲解形式。在益阳,周立波故居通过“山乡巨变”情景还原和免费讲解,将文学IP与田园风光融合,推出沉浸式乡村红色旅游体验。“科技+场景”的交互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红色旅游的空间限制,更以“年轻化表达”吸引Z世代群体,使红色文化成为“可传播的IP”。
红色资源与多元业态的生态共生。湖南红色旅游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红色+”产业生态的构建。岳阳天岳幕阜山景区将“天空之境”观景台与“天岳飞龙”丛林穿越项目结合,自然风光与户外探险形成互补;猎玩体育小镇推出射击、卡丁车等项目,并举办首届钓龙虾狂欢节,实现“红色+体育+亲子”的跨界融合。通道转兵纪念馆创新推出《通道转兵》音乐思政课、国防教育营地体验及红色情景剧,让游客通过互动项目深刻感悟长征精神。长沙县以“将军故里”红色旅游发展联盟为依托,整合杨开慧烈士陵园、徐特立故居等资源,推出“信仰·我的板仓行”研学活动,将红色教育与湘绣非遗、特色民宿结合,形成“15套研学主题活动”的课程体系。这种“红色+非遗+民宿”的融合模式,既延长了产业链,又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长与消费粘性。
从“区域名片”到“国家IP”的跃升。湖南红色旅游的品牌价值,已超越单纯的“旅游经济”范畴。2025年7月,以“心向韶山 湘约未来”为主题的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将在韶山举办。从策划毛泽东诗词朗诵晚会、湘赣红色文创商品展等活动,到面向全国征集红色旅游口号与标识,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湖南作为“伟人故里”的文化标识,而且通过区域联动、品牌输出,推动红色旅游从“省内循环”走向“全国市场”。这些实践证明,红色旅游的“品牌溢价”不仅源于资源稀缺性,更在于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胡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