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人眼中的莽山丨飘洋过海与千家峒的传说

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的故事,部分《过山榜》亦有记载。

瑶族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盘瓠的子孙后裔住在白云深处。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葱郁。十二姓王瑶子孙在那里刀耕火种,不属官府,不与华同,过着世外桃源生活。后来因阴阳反扰(或说马鹿反乱),造成天旱三年,禾苗干枯,焦木出火烟。十二姓瑶人无奈,只得举家出走离开家园。十二姓离开山林来到海边,一看海水茫茫,一望无边,不能得渡。回无地,去无路,大家急得团团转,大哭流涕。忽一老者想起故园有一相思木,提议派人进山砍树做船(或木筏)用以渡海。于是做成十二只木船(木筏),每姓一只漂洋过海,远走他乡。船在海中遇到大风大浪,过了几天几夜也拢不了岸,大家抱头痛哭。在危急关头,老年人想起自己的始祖盘瓠,认为他能使吾族生,就能使吾族活。于是率众向始祖盘王跪拜,烧香焚纸,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为生,并许下盘王大愿。不久,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安全到达了彼岸。从此瑶族十二姓生息繁衍在南方,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

有人认为瑶族漂洋过海所过的湖海并不止于湖南的洞庭湖,始发站和目的地也不限于洞庭湖一带,到达更多的是在广东南海和乐昌县(今乐昌市)境。有学者则从瑶族另一部史诗性的文献《盘王大歌》的“瑶人出世武昌府,漂洋过海到千家(即千家峒)”歌词考究,认为瑶族漂洋过海的起点应该是武昌府,终点应该是千家峒。

图片

千家峒

据瑶族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瑶人住在武昌府,后因马鹿反乱,瑶人被逼举族迁徒,后漂洋过海到了千家峒。这个千家峒住有一千家瑶人。该峒在青山白云之间,四面高山。仅一个洞口可出入,洞口很小,只能措着小牛进去。里面则是一坦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一年可吃三年。种出的谷壳有手拇指大。四周则青山森森,林木葱葱,峒中有峒。这里不属官管,不纳粮,不抓兵,不派款,人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不知怎么被官府发现了,官府就派粮差进来收粮。瑶人好客,争着请粮差吃饭。头人无法,就叫大家轮着请,每家一天。结果粮差几个月回不去。官府又派第二个粮官进峒,结果还是和第一个粮官一样,几个月不见回。官府恼怒了,以为瑶人杀了粮官要造反,于是派兵进剿千家峒。瑶人被逼无奈,只得携家带小逃离千家峒进了桃源峒。

这个千家峒坐落在云雾纷纷的青山石岭脚下,峒内有三条河相汇成三江口。峒内还有九口井,沿河有十二个埠头。还有宽广的水塘,塘面野鸭把“水面遮”,显然是个湖。在东方旭日升起之时,瑶人在寒棚内看着野鸭拍翅戏水的情景,这活脱脱就是瑶人的狩猎生活图画。瑶人在此耕种狩猎,既不属官又不赋税役、土地由同姓管理分配耕种、头人主管整个峒的事务,表现了这个阶段过山系集团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反映了历史上瑶族社会的传统社会模式。

作者:邓湘宜,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郴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宜章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原宜章县文史研究会会长。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喜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