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统花鼓戏 唱响乡音唤乡愁

  “台上笑台下笑笑对笑,古今戏今古戏戏对戏。”一阵阵锣鼓、二胡声在耳边响起,那久违的花鼓戏旋律便在小山村上空飘荡……春分时节的一六镇水北岸村,稻田里油菜花开正艳,年的喜庆气息还没有完全散去,村民搭起简易的舞台,一台地道花鼓戏就上演了。

  板凳、瓜子,闲谈、追逐,戏还没开始,台下大人们家常唠嗑,孩子们欢呼打闹,早已经热闹成一团。

  “哐哐哐哐”.....一阵紧密的锣鼓声,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身着大花彩戏服的演员施施然走上前台,水袖一展,嗓子一亮,浓浓的乡音唱响,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便涌上心头。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李氏砍柴》拉开了序幕,嘻怒笑骂,诙谐幽默。《下洛阳》等剧目依次上演,小孩们指指点点,笑声不断,看的是热闹;大人们评论交流,掌声连连,看出了些许门道。年味、乡愁交织,喜气洋洋。

  “很久没有看到那么精彩的花鼓戏了,今天是演出的第四天,我每天都会过来看。”村民周招英笑着说。

  发端于草根民间的花鼓戏,在宜章俗称“吊板子”,意思是戏台只用几块木板拼凑而成,非常简易,随到随搭,戏唱到哪个村就由哪个村搭建,方便快捷。在电视、电影、手机都没有普及的年代,但凡有红白喜事,村里都要请上一台花鼓戏,唱上个三五天,在民间曾极度辉煌,也曾一度沉寂。

  据说,一六镇水北岸村唱花鼓戏的历史有200多年,后因大部分演员外出务工,1984年,村里的花鼓戏就没人再唱了。

  “以前我们村有个戏班,我是1955年加入的,戏班逢年过节都会到周边村落唱戏,每场戏下来都要三四天。”谈起唱花鼓戏的往事,77岁的村民李发通仍然眉飞色舞,颇为自豪。

  戏曲一台接着一台,从下午一直到晚上,天空飘落的小雨,也没有浇灭演员的激情和观众的热情。锣鼓声一响,演员开腔,一字一韵,一腔一调,虽然拿捏不怎么到位,却足以感染观众。大家不时被台上的表演带动,大呼过瘾。

  “我是从朋友圈看到这里在表演花鼓戏,所以特地过来看看。”来自宜章县城的戏迷罗女士说。

  水北岸村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目前主要发展有脐橙、茶叶、魔芋等农作物,以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有了新的追求。大家一合计,便又搭起了班子,重新组建了花鼓戏剧团。

  据了解,现在水北岸村传统花鼓戏民间剧团共有10余人,均为农民业余演员,他们农忙时各自务农,需要时大家一呼百应,迅速搭台。

  村支书李志彪表示,今年将建好戏台,为村民提供唱戏场地,还将培养一批年轻的花鼓戏接班人,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振兴乡村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