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日战将--陈光(之二)

副标题:模范战例——梁山歼灭战

  红网宜章站讯(通讯员 罗东进 陈晓星)5月20日,八路军第115师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以营为单位分散,师部向津浦路以东转移,陈光、罗荣桓仅率机关少数人员和特务营2连、骑兵连向东平湖以西转移。6月,陈光带几个干部和一骑兵排到湖西685团检查工作,7月下旬回来,同时带回两个连,其中10连是战斗力很强的老连队,4连是新组建的连队。

  8月1日,师直在梁山(今梁山县)一带驻扎,部队正布置会场准备庆祝建军节,侦察员报告,日军1个大队300多人,另有伪军100余人,带了3门炮,从东面开来。原来这是日军犯师团的l 个大队,大队长长田敏江少佐,据说是日本的皇亲。据当年亲历战斗的老同志讲,长田大队的日军与一般日军不同,个个身材高大,属日军精锐,相当一个加强大队,还带了2门野炮、l门步兵炮。

  看到长田大队有恃无恐地孤军深入,陈光决心消灭他。罗荣桓很了解陈光,知道这时部队需要取得一个胜利,以振奋士气,坚决支持陈光的决心。

  当时,师部仅有两个老连队,2连与10连。为此,陈光传令杨勇独立旅3营赶来增援,并命令独立旅监视靳口方向,阻击可能增援之敌。

  8月2日上午,在查明敌确无后续部队后,陈光命令2连到大道旁的高粱地设伏,10连到梁山脚下一个树林里设伏。师指挥所设在后集梁山西南的小庙里。

  快到中午,敌人进入10连伏击地域,埋伏在树林里、村里及村后的10连战士们,小心地运动着,布置好后,突然发起攻击,交插的火力从树林、街口和坟堆后面一起射出,行军中的日军队伍乱作一团。由于日军没有走2连设伏的路,2连撤出埋伏,从日军后面赶来,又是一通袭击。一阵混乱后,日军稳住阵脚,架好炮开始反击,轰击半个小时未见我军还击,长田敏江命令日军沿梁山西南山坡搜索。日军走到梁山西南突出部时,又遭我军猛烈射击,被迫退入独山庄。村中老百姓早已疏散,长田敏江将日军分散在村中,自己和大炮安置在一个大车店的院内。

  我军在下午的袭扰中,不仅疲惫了日军,还毙敌40 余人。

  傍晚3营两个连奉命赶到,这两个连都是红军连,加上2连、10连,共4个红军连队作为主攻,与敌兵力相当(日军一个大队、一个炮兵小队,伪军一个中队)。

  午夜12时(农历六月十七,晴),陈光命令部队分两路突袭日军,一路突袭独山,夺取战场制高点,一路通过乱石岗子,突袭独山庄。突袭独山的进攻,第一波未能得手,调整后分成三个梯队,一个担任钳制,一个掩护,一个主攻,终于夺取制高点,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突袭独山庄的部队,先消灭了庄外的日军分队,占领乱石岗子,然后冲进独山庄,突破两处巷口,200多日军被围困在两处院落内进行顽抗,与我军展开巷战。很快,长田敏江组织突围,二十几挺机枪、十支掷弹筒指向一点打,接着日军突了出来。双方在独山脚下的小平原上,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日军分成十一几个小集团,拼死突围,我军也端着刺刀迎了上去,连续反冲锋已是第六次了,大部分日军被我军消灭了。

  月光下,陈光站在山冈上,目睹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心中充满胜利的信心。“打,打到底!”他想,“为了打开鲁西南的局面,这一次一定要取得胜利!”他挥臂向战士们呼喊:“同志们,用第七次反冲锋打垮敌人,把敌人的炮夺过来!”

  命令一下,战士们精神抖擞,一个反冲锋,果然打垮了敌人。残余日军退入山坡几所房子和窑洞里,集中火力阻击我军。战士李士杰冒着弹雨,穿过高粱地,接近一个炮楼,从炮楼窗户投进4颗手榴弹,消灭敌3挺机枪、两个掷弹筒。另有几个精选的战士去挖窑洞的根基,挖开三个洞,用机枪朝里打,里面传出日军的惨叫和战马嘶鸣声,迫使汉奸和日军投降。

  天亮了,残余日军作绝望一搏,冲出了大院,三五成群拼命向南跑,陈光命骑兵追杀,混战中,我军一名特等射手击毙日军长田敏江少佐。

  至上午10时许,战斗结束。此役全歼日军长田大队和炮兵野尻小队,击毙日军长田敏江少佐以下300余人,俘日军13名,无一漏网。缴获德国造野炮2门、九二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200余支,战马50匹,电台3部。

  关于梁山战斗,《解放军战史》评语是:“创造了在兵力相当、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这样的评语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大概是唯一一次。这标志着八路军第115师有能力在营与大队级别上一对一地全歼日军,也体现了指挥员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决心和能力。

  梁山战斗极大地震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使第115师在鲁西乃至整个山东的影响空前扩大,以致国民党顽固派对第115师的限制、挑衅及磨擦也有所收敛。

  梁山战斗也极大地震慑了日军,梁山战斗后日军内部还专门编写《陈光部作战研究》的小册子,印发至他们的基层军官,指导对我军作战。因丢失了3门大炮,日军感到其据点和炮楼受到严重威胁,遂纠集5000多日军,100多辆汽车,30辆坦克,对我根据地残酷“扫荡”。

  陈光、罗荣桓率领着一个精干的机关指挥各部队,以分散的游击战,与敌周旋了近两个月,取得了泰西反“扫荡”的胜利,我军在梁山战斗中的几十名伤员,在反“扫荡”作战中,无一牺牲、被俘,全部伤愈归队。

  随着陆房战斗、梁山战斗和泰西反“扫荡”的胜利,泰西地区建立了7个县、几十个乡镇抗日民主政府和党团组织。仅梁山周围、东平湖畔就有3000多青壮年参军。群众发动起来,建立了民兵、妇救会、儿童团各种群众组织。泰西根据地慢慢发展壮大,得到巩固。

  开辟鲁南根据地

  1939年10月,陈光、罗荣桓率师直少数人员经泰西南下,转移至鲁南抱犊尚山区,与先期到达的师直属队会合,住在费县大炉(镇),开始了以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任务的斗争。

  鲁南根据地指山东省南部,运河以东、陇海路以北,滋(滋阳,今兖州)临(沂)公路以南,沂河以西的地区,当时人口约500万,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枢纽,并直接威逼日军滋阳、临沂、徐州、连云港等战略据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这一地区多山,气候干旱,长年过度开垦,土地十分贫瘩。历史上,这一地区又是孔孟之乡,封建庄园势力根深蒂固。抗战后,许多地主武装修筑围寨占山为王,其中不少投靠国民党,甚至投靠日伪,成为汉奸势力,形成敌、我、顽三角斗争复杂局面。

  八路军开辟根据地,首先以军事上的胜利,消灭敌伪势力,打开局面,然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党组织,达到站稳脚跟的目的。

  10月底,师直在大炉开会,分析了形势,确定了任务。11月,陈光率师特务营、686团发起郯(城)码(头)战役。

  郯城、码头所在的郑码平原位于沂河两岸,是鲁南最富庶的地区,码头镇又是当地水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我军解放码头镇并一度攻克郊城,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补充了大量军需物资,解决了部队冬装。

  此后,经过与日伪军、顽军的反复争夺,基本控制了郑码平原,并以苏鲁豫支队2大队、鲁南沂河支队组成第l 15师东进支队,进驻郯(城)那(县)边区,沟通了与苏北地区的联系。

  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陈光还根据党中央“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的方针,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根据鲁南地区零散地主武装不同的政治态度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抗日的编为地方游击队,反共的打击、消灭。不久,零散地主武装问题基本解决。尚存规模较大的武装,东北军112师及国民党委任的地方军36师,当时还是抗日的。

  36师师长孔昭同是孔子后裔,在当地上层有一定影响。经过大量细致工作,师部决定由陈光以师长名义宴请孔昭同,商谈联合抗日事宜,孔昭同欣然接受邀请。这天,孔昭同一行来到我司令部驻地,陈光亲自在门口迎接,致辞说:“欢迎孔将军前来共商抗日大事,现在抗日已进入相持阶段,只有抗战到底才是生路,妥协投降只是死路一条,贵军愿与我军联合抗日实为民族之幸,人民之幸。我本人并代表我军表示竭诚欢迎。”遂后携孔昭同并肩入席。席间,孔昭同赞扬了我军坚决抗日的决心及多次战斗的胜利。之后,双方就交换情报、互相支援方面取得一致意见。这支部队在对日作战中一直与我军保持良好关系。后来,孔昭同因年老力衰,病危中嘱咐儿子,“共产党、八路军不歧视、不兼并我们的部队,一定能胜利,你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孔昭同病故后,让他的儿子接替职位,以后该部自愿编入八路军。

  郯码战役打开了郯码平原的局面,与孔昭同36师协同抗日使邹(县)滕(县)边区得到稳定发展。

  1940年1月,在师直干部会上,罗荣桓总结了第115师入鲁以来的斗争经验,提出了“创造以抱犊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陈光也强调指出:“我们要有阵地,才能坚持抗战。”陈光、罗荣桓首先把目标锁定地处鲁南根据地中心的白彦。白彦是当时费(县)滕(县)公路上的重镇。当地大地主孙鹤龄,投靠日军,强迫周围十余个村组织反动民团,占据着白彦,阻断了我抱犊固和天宝山两根据地联系。

  春节一过,陈光、罗荣桓率师直特务团、686团、苏鲁豫支队1大队和山纵苏鲁支队等部发起白彦战役。

  2月14日,我军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途奔袭白彦,拂晓前将白彦四面包围,乘守敌尚未全部展开,我攻城部队已竖起云梯,攻破敌人防守,经两天两夜激战,全歼守敌1000多伪军,只可惜孙鹤龄外出不在白彦。占领白彦后,陈光、罗荣桓命令部队拆除碉堡寨墙。随军干部开展工作,一面打开粮仓救济贫民,一面做群众工作。

  时任686团团长的张仁初,在所著《争夺白彦》一文中记述了一些细节:我军进入刚攻占的白彦镇,所到之处市井萧条,行人无论老幼,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甚至路边的树皮都被剥光。在孙鹤龄的残酷盘剥下,百姓民不聊生。张团长偶然碰见一个老人,目光稍一对视,老人就怯生生地躲开,顺墙边走了。

  在周围敌伪调集军力的一段时间里,部队每天出操后,就帮老乡们挑水扫地送粪,和老乡拉家常,宣传抗日道理。原来的镇公所挂起“白彦抗日政府”的牌子,街上到处是抗日标语。百姓们渐渐有了笑脸,店铺也开张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白彦逐渐出现了生气。

  这天,张团长又看见那位老人,老人指着背上的一袋粮食笑着说:“同志,这粮食是你们发给我的?”张团长说:“老大爷,这粮食本来都是你们自己的,孙鹤龄从你们手里抢去了,才逼得你们吃树皮、草根。现在我们把它还给你们。”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抓住张团长的手说:“这些天来,我全看在眼里啦!你们真是好队伍啊!不向我们要粮食,还给我们发粮食,你说,自古以来哪有这事啊!”突然,老人站起来,咬着牙说:“我们上当啦,这些丧尽天良的汉奸。我儿子给他们骗得躲起来了,我去把他叫回来!”

  两天后,不仅老人的儿子回来了,镇上的年轻人大都回来孔抗日政府抓紧在群众中进行动员,要彻底解放,就必须配合八路军打败敌人。党的政策一旦在群众中生了根,便产生了巨大的威力。

  3月7日,不甘失败的日军,经过准备发动进攻了。最初,只是100多日军作试探性进攻,还未到白彦,中了师直特务团埋伏,败后退回据点。由此揭开白彦争夺战序幕。

  12 日,附近三个据点700多日军向白彦进攻。战斗打响,我军掩护老百姓撤出白彦,部队在东南小营高地埋伏下来。日军进入的白彦已是一座空城,原来的中心堡垒已成一片废墟,无工事可守,要抓夫找不到人,一粒粮食也找不到,连水井都被填埋孔无奈,日军只得撤出白彦,走进了我军预设在小营的伏击圈。入夜,1营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敌猛烈冲击,激战到天亮,日军援军赶来,我军撤出战斗。两路日军会合一起,又缩进白彦,但担心我军夜袭,没等太阳落山,又撤往西北的南径村。我军兵分两路,一路追击敌人,一路掩护老百姓返回白彦。我军追至南径,歼敌一部,占领南径。这一仗不仅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也教育了群众,坚定了群众保卫家乡的信心。

  19日,敌人又拼凑了2000日伪军分三路前来进犯。自大平邑(今平邑)一路敌军1000余人,被我军阻击在官庄,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运送弹药、抬伤员、送水送饭。在乡亲们的鼓舞下,指战员们越战越勇,这一路敌军进展迟缓。21日,费县、滕县两路日伪军再次侵入白彦,当晚我军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突入白彦,经激烈战斗,日伪军大部被歼,残敌借助毒气掩护撤退。

  经过14个昼夜的反复争夺,我抗日军民牢固地控制了白彦,使白彦发展成日后反“扫荡”的坚强堡垒。

  我军在鲁南不断发展,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4月中,日军纠集32师团、独立混成旅团及伪军各一部8000余人,从邹县、滕县、枣庄、临沂出动,分路向抱犊固山区大规模“扫荡”。敌军从我根据地边缘开始,逐层建立据点,步步为营,向根据地中心推进。

  陈光、罗荣桓决定采取内外线结合的方针,师部率特务团配合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主力转移外线寻机歼敌。4月21日至5月5日的半个月,共作战犯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胜利打破敌军“扫荡”,保卫和巩固了根据地。

  5月下旬,我军乘胜向费县西部天宝山挺进。6月中收编了天宝山区地主武装廉德三部。由于廉德三及其骨干未能转变立场,在日本特务拉拢下出现反复,于8月上旬发动叛乱,裹挟2000群众至天宝山南大顶,同时杀害我民运干部,抓捕我军战士,送交日军杀害。

  9月1日,我军发起讨叛战役。南大顶险峰三面绝壁,仅东面一条小路能上山,叛军筑有寨门。叛军占据险要地势,使我军久攻不下,反造成很大伤亡。10月13日,正在开会的陈光亲临战场指挥,调来梁山战斗缴获的日制九二式步兵炮,置于南大顶对面山上,晚上,待突击部队隐蔽接近后,突然开炮,两炮轰开了寨门,突击队趁机突人,一举歼灭叛军300余人。

  天宝山讨叛战役胜利,使鲁南根据地连成一片,同时打通了鲁南与鲁中的联系。

  经过郯码战役、白彦争夺战、抱犊崮反“扫荡”、天宝山讨叛等战役战斗,结合与友军的统战工作,至1940 年秋,基本上打开了鲁南根据地的局面,并打通了与湖西、鲁中、苏北的联系。

作者:罗东进 陈晓星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