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泉,湘南商贸重镇,自古交通要道,湘粤赣商贾往来云集,湘南牛市远近闻名。自清朝中期,每逢“3、6、9”赶圩之习俗延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岩泉赶圩,历史悠久,规模庞大。11月26日,正逢岩泉赶圩日,《宜人宜章》微信带着大家去感受又古又今的韵味和乐趣。
如今的岩泉镇,虽然大商场、大超市比比皆是,但传统的赶圩活动,依然深受许多人喜爱并享受着。
每到赶圩日,人们唱着“九十九座山,九十九里水路”的赶集歌谣,从四面八方涌往岩泉圩,摩肩接踵,车水马龙,购销两旺,一派繁荣。
65岁的曾志华小时候就喜欢跟着母亲从一六到岩泉来赶圩,现在赶圩的习惯还是没有变,他说:“以前天没亮就得起床走路来赶圩,每次都要买一些家用品,就像是过年买年货一样。”
这里,既有现代的家用电器、衣裤鞋帽、锅碗瓢盆、瓜果蔬菜、鱼禽蛋肉,又有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自制农具、简易家具、种子饲料、零食小吃、青草药材等,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的商贩,挑选物品群众,擦肩接背,人头攒动,音乐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些传统的工艺品,让中老年人想起了儿时的记忆,让90后年轻人惊讶新奇,不知为何物、不知为何用?
岩泉牛市,享有“湘南第一牛市”之美称,肉牛交易辐射广东、江西、广西、湖北等省。每到赶圩日的清晨5、6点钟,农民、牛贩子等云集于此,一个赶圩日平均可交易400头牛,年交易额2亿多元。
18岁开始,姚红武一直都在市场卖牛肉,现宰现卖,铺子生意特别好。“现在买牛吃的村民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卖掉一整头牛,可见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其实每天都像在赶圩”。
一位外地吴姓游客听说岩泉圩,也来凑热闹:“我是做农副产品生意的,听说岩泉赶圩有历史也有规模,昨天就特意住在岩泉,今早起来看看土特产”。他慨叹:“赶圩的经济文化习俗还能保留,真是可贵。”
最让人垂涎欲滴,应该是岩泉油炸糍粑。文燕飞已在市场上卖了8年油炸糍粑,摊位上,有绿豆糍粑、紫薯糍粑、灯笼糍粑、糖油糍粑、糯米糍粑等13个品种,糯米粉炸出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各种香甜的馅料,让往来人群欲罢不能。文燕飞说:“在外的岩泉人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油炸糍粑,有蛮多人专门来买糍粑,还被带去过香港嘞!”
出名的,还有岩泉的“太阳面”,因为它是传统手制工艺,要靠天然的太阳晒,于是有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手工制作、口感细腻、原汁原味,广受群众喜爱。在市场里,李红建守着装满面条的箩筐正在卖面,不用吆喝,太阳面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自他的父辈开始做面至今已30余年,他说:“现在来摊位上买面的人逐渐少了,好多人都是打电话订购送货,以后有机会的话能建一个面厂就好了。”
来到市场北面,仿佛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回到了当年繁荣商铺的历史记忆。这里,米铺、剃头铺、打铁铺、杂货铺都还保留着70、80年代的模样,商贸起伏、沧海桑田,有谁能料?72岁的谭保安在市场摆了20多年的剃头铺,他非常乐观地说:“年纪大了,剃头不图赚钱,就是为了跟大家一起聊聊天,开心!”
市场里卖副食的店主黄爱香觉得,现在圩市上很多传统的东西被工业化,手工品逐渐消失,但愿赶圩这种特有的习俗不会消失……
赶圩,不仅仅是购物,更是放飞一份心情,感悟一种文化。
走,一起到岩泉赶圩去!
作者:李茁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