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杨梅上市时节,记者来到长村乡大井村,采访杨梅种植大户杨国才。
杨国才是个能人,揣着300元到梅田镇发展,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店铺,他又回到家乡大井村办鞭炮厂,种烤烟,事业做得很红火。
种杨梅是7年前的事。
他说,那时只觉得大片的山地闲置在那里很可惜,又听说近城的一些村子种杨梅成产业,自己家乡是有上千年杨梅种植历史的老杨梅产区,土质、气候相宜,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呢?
他租下一百多亩荒山,引进外地优良杨梅品种。都说,4年可以结果,可是他种的杨梅却不见果。他到处请教,终于弄清了:要剪枝。这里地力很肥,杨梅树疯长,枝繁叶茂,剪枝更要下功夫。
他说,杨梅树长到1米多,主心枝就要剪掉,否则只往上冲。剪了主心枝,就伸展出粗壮的旁枝,这样阳光就充足了,旁枝结果都往下压,也方便采摘。
记者钻进杨国才的杨梅林,仿佛投身一片红绿相拥的海洋。早熟的杨梅树上红艳艳地像烧起了一片红云,熟透了的枝头呈乌黑色,沉沉地压到地上,水灵灵逼人眼目。一种叫“冬魁”的迟熟杨梅果大而圆实,青色中还稍稍呈红,枝条被压得弯弯的,大有不能承受之重。
杨国才说,再过一个星期,就全红了。
杨国才的杨梅全不要拉到市场销售,才开园,大车小车就赶来了。也不用自己摘,客人自己摘,想摘哪颗就摘哪颗,客人其实图的是一种树下亲历的感受,一种与自然久违了的亲密,一种舒心惬意的品味。
县志载,长村地方产一种“火炭梅”,很有名。
杨国才说,还是今天引进的新品种好,远胜传统的“火炭梅”。记者摘一颗早熟的乌黑杨梅放进嘴里,立刻有一种清清的甜酸沁入心脾,刚下过雨,有水珠挂在叶上,摘时叶尖上的水珠又滴到杨梅上,我们吃进去的是大自然的清爽之气。
半红青梅则有另一种风味,刚入嘴时,有点儿酸涩,但随即溢出一种带草香的汁液在唇齿间冲动。不要急着下咽,汁液便放散出幽远的甜润,让人沉醉不舍。
曹操青梅煮酒,他贪着的大概也正是这样的天然妙趣。舌尖是连着心魂,连着精神的。
偌大一座杨梅林,你尝不尽每一棵的美味神韵。但你可以触摸,可以采摘,可以尽情欣赏。在这样的杨梅林里徜徉,人往往会物我两忘,得意无言。
人在本质上是追求美善的。
在杨梅林里特别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从味的美,到形的美,再到神的美,不知不觉人便从形而下化入形而上。
人们常说“天一合一”,然而“一”是什么?好像连国学专家们也一直没有讲得清楚。到了杨梅林里,放逐了尘劳烦恼,放情于美的陶醉,这个无差别境界便自然到来。而通往“一”的路径是美。人类的善也是美,是大美。这是自然本有的,而人却忘了自然。回到自然就是回到本我,回到美善。
杨国才比我们更沉醉。
他是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创造了美,这样的人最美、最幸福。
50多岁,却仍然身体强健,精力旺盛。这个时代给中国普通的劳动者敞开了可以放手创造的平台和条件。整个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大转型历史其实是很可以浓缩到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在杨梅林里,跟杨国才一路走,一路说,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从杨梅,到种杨梅的人,再到人的生存和创造环境,记者品到一点儿真味道。
人望幸福树望春。不断给劳动者创造实现美好梦想的条件,这个改革转型的方向就对了。
作者:薛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