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学习袁贤光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真诚真情真心
玉溪镇党委书记曾卫华
5月15日,玉溪镇党委特邀请中国好人袁贤光给镇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区)支部书记、镇直单位负责人200余人做先进事迹报告。袁老用朴实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事迹,给在座的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他 “不吃百家饭操尽百家心”, 是一个“永不退岗的活雷锋”。袁老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在职干部,应该怎样学他?我们以后要怎么做?围绕这两个问题我谈下个人体会:
学习袁老的真诚
对党真诚,真诚为老百姓办实事。他1993年从商业局退休,他却担任了更多局的局长:“编外信访局长”、“编外监察局长”、“编外的民政局长”……退休了,他为老百姓办事、为民解忧的工作没退休,他把一双带残疾的腿当成交通工具;把家当成为民办事的办公室;把整个宜章当成了他的工作单位。这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先进事迹不是创造发明,不是勇斗歹徒,他的先进事迹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手就像一张渔网,把烦事、难事、琐事全部网到自己身上。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袁老退休21年,每年如一日准时在早晨7时50分出门,提一只颇有分量的蓝色帆布资料袋,走街串户,往返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家,平均每天接待5起求助者,回应43个电话,看望4个长期关心帮助的对象,袁老以实际行动证明要做一辈子好事,他说做好人好事永远在路上,我倒也要倒在路上。袁老为我们塑造了一名对党忠诚、勤勉为公的好党员,一位不为私利、清正廉洁的退休干部,一个平易近人、大爱无疆的好长辈。于平凡的事迹中体现了伟大。
学习袁老的真情
真情是因为他急人所急而常哭。看到听到别人的痛苦、难处他都情不自禁的哭,看见别人的痛楚,也唯有哭最能和群众和老百姓建立真情。袁老讲课的题目是《老百姓是天》,他讲群众是衣食父母,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学习袁老与老百姓建立真感情的精神,进群众家门、与群众拉家常、帮群众做家事、和群众成家人的精神。他讲自己8岁丧父,孤儿寡母靠东家一口饭,西家一件衣裳,才熬过艰苦的岁月。他说,虽然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在富裕与贫穷之间,在正常与残疾人之间,在健康人与身患重疾的病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他退休21年来,长期坚持照顾47名残疾人,76名孤寡老人,帮助170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他说,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离开了群众我将一事无成。袁老举例说,当年是募捐的善款才解决了里田乡李志勇动手术的费用;是木工厂的师傅把边角废料和刨木花悉心留下来,等他去挑,他才能解决城关镇21户孤寡老人的烧柴问题。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会,群众二字的内涵与外延,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都在这位81岁的老党员带着乡音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得到了升华。很好的阐述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学习袁老的真心
“将心比心暖人心,以心换心获真心。”真心,是他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诉求、困难全部登记好,真心解决。他退休21年做了多少好事?光明日报用上万字的篇幅进行报道,我认为那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那笔记本里还有很多的事没有解决,还有很多的人要帮助。所以他的好事永远做不完,也讲不完,他是“永不下岗的活雷锋”。人间自有真情在。奉献了真情,也收获了真心。对于袁老来说,最欣慰的并非那些赞扬和荣誉,而是看到百姓的困难得到了解决,他做的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感动更多的人加入义工的队伍,用他的真心换得了更多的真心。
当前,正值党中央深入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什么是群众路线,如何开展群众路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要做什么?通过学习袁老的先进典型事迹。我从中找到了答案。群众路线就是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鼓舞和教育全县人民为推动美丽宜章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就是要每个党员把身边的典型,身边的感动转为我们自己的行动,让做好人、做好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我们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政通人和,我们的祖国才会繁荣富强。
他是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信访局局长陈益
袁老有一个称呼叫编外“信访局长”,因为他面对上访的群众会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安抚群众情绪,协调解决群众困难,看到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时,他耐心、细心、诚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化解心结,默默地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我是在编的信访局长,袁老是编外的“信访局长”,他在帮助群众解难时,就是在帮助我们解难,我们要向袁老学习。
袁老“不吃百家饭,操尽百家心”,为了方便群众,他印制了最简单的名片,名片上写着:袁贤光、义工、手机和电话。他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联系方式,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方便为百姓服务,袁老经常在凌晨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他也毫无怨言,并且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答。他尽己所能为民解忧,舍小家、为大家,他用自己的爱心无私奉献,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百姓更亲切的称赞他是“义工一号”。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信访干部既要做“百姓倒苦水的缸”,更多时候要当“百姓篱笆上的桩”。“没有委屈没有人会来上访。”袁老说,“为群众解难,要走下去,到实地去,不能怕苦,不能怕麻烦”。
在袁老的心目中老百姓是天,他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袁老是一位平凡的老者,他从平凡的好人好事中积小好为大好。他做的好事人人都能做到,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去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他是大善大德大爱大美之人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初忠
袁老一年到头就是两双鞋,一双回力鞋,一双解放鞋,住的是30年以上的60年代的房子,房子里大灯没有,自己吃的节俭到苛刻的程度,这样的老人拿回去的衣服都是送给别人,自己一年四季都穿的是烂的,在外面看到就像个老农,也像一个“拖板车的人”,他既在拖着一家人负重向前,也在推动着社会前行。这是老牛拉车,任劳任怨的精神。
他是“求人的人”,袁老求自己的儿女过年过节回来看望他不要买东西,有能力就应该去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他求领导帮助别人,求单位给予扶持和援助,但从不为自己的事情去求人,他这是一种扶贫帮困、奉献大爱的精神。
袁老家有三问,“爸爸去哪了?”儿女们回来十次有九次见不到他,以至于儿子见不到爸爸,孙子见不到爷爷。“爸爸的时间去哪了?”袁老一天到晚不是在做好事,就是在做好事的路上。“爸爸的钱财去哪了?”袁老是一位退休干部,自己的儿女过的不错,但是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别人,他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别人要送他点东西,他就会说其他的都不要,只要给他几个笔记本、几支笔就可以了。
袁老是一个“接地气的人”,“四风”问题就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不接地气。一个人做一点点好事是很容易的,但是能够做到袁老这样是很困难的。袁贤光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助人为乐,好事做到底,正因为他接地气,有爱心,所以活到年过八旬还是精神焕发,共产党人永远年轻。袁老追求梦想、追求至上,持之以恒,是大善大德、大爱大美、大爱无我的人,是宜章原生态的贤达,是宜章人的光荣。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