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一家三代走基层的故事
如果是你的孩子,刚满15岁,高中还没毕业,就提出休学,去偏远农村走访比他还小的穷孩子,你会答应吗?
他的孩子,他答应了。
他是唐湘岳,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
在一片质疑声中,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记者的唐大柏给他投了一张“赞成票”。老先生说:“我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拍的照片足以用箩筐挑,但是,我最成功的作品只有两个:一个是儿子唐湘岳,一个是孙子唐天。”
唐湘岳是6次中国新闻奖、一次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唐天虽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考大学,但他用3年多时间,走遍湖南、广西的贫困山村,捧出一本带着少年体温的纪实文学《我的乡村伙伴》,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只有把耳朵贴在大地上,才能听到草木的叹息”
去年9月份,唐大柏刚刚过完80岁生日,记者走进他家。十几平米的书房,有两面墙是书柜,收藏摆放的全是他拍的新闻照片和剪报资料。
温文而雅、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告诉记者:先前他当过区团委书记、县法官、县委办公室干事,可是鬼使神差,他就是想当记者。
“1952年,我还是《湖南青年报》特约记者,从白水站上火车去长沙。车厢里全是人,有几个农民,拿着扁担,站在车厢连接处。列车员走过来,见扁担碍事,一边踢扁担,一边喊‘靠边’‘靠边’。我当时很气愤,扁担是农民的谋生家什,你踢人扁担不等于踢人饭碗么?于是我就给《人民日报》及《湖南日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居然发表了。”
后来,唐大柏如愿以偿当上了《湘阴县报》记者。1960年,他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新闻界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从北京回来,湖南日报总编关建平告诉他:“别回湘阴了,直接到《湖南日报》来报到吧。”从此,他一直在《湖南日报》做摄影组组长,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老人家墙上,有一张黑白照片。一个幼童,身着短袖衫,头戴太阳帽,肩挎莱卡相机,单薄的身躯和硕大的相机有一种夸张的美。“这孩子就是湘岳。当时才3岁。照片的标题就叫《小记者》。”唐大柏说。
21年后,“小记者”唐湘岳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湖南日报社,成了唐大柏的同事。有一天,全家人正在吃饭,突然发现外面浓烟滚滚,“老记者”和“小记者”四目相对,心领神会,扔下饭碗就往现场跑,一个拍照,一个采访。一组《军民齐心协力灭火灾》的图片在湖南日报上发表,时效性强、现场感足,获当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后来,“小记者”被调入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不久,“老记者”也从湖南日报退休。然而,每一个重大新闻现场,都是父子齐出阵。无论是“举报人的命运”、“解救小人质”、殴打教师事件、“98抗洪救灾”、“08抗冰救灾”,还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如刘先和、胡昭程、李春华、刘庚生、胡卫民、刘朝华、石雪晖、李黎明、刘真茂、胡志鹏、何遥……都有父子俩一起采访的身影。1998年,洪峰逼近洞庭,一路上都是紧急转移的老百姓。麻塘大堤上,除了解放军,就剩这对连救生衣都没穿的父子记者,急得解放军战士直喊:“危险,快离开!”
了解唐湘岳的人都知道,他是每逢采访必到现场,最长的采访持续十几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过度采访”。唐湘岳一笑,说:“只有把耳朵贴在大地上,你才能听到草木的叹息。如果你不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你就没有办法真切感受他的快乐或忧伤。”
湘潭大学学生胡志鹏,两个姐姐因病相继去世,八旬的奶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2011年志鹏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2012年父亲又被诊断为肺癌。
第一次到志鹏家,尽管事先知道一些情况,但唐湘岳父子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家四口,备了三口棺材,志鹏、爸爸、奶奶,三代人都做好了最后的打算!(未完待续)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毕玉才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