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镇新田村邝家门自然村对面,坐落着又一座美丽山村,叫邓家村,明户部尚书邓庠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因为两个村离得近,邝埜又是他的伯外祖父,因此人们常称他们为“隔巷两尚书”。
邓庠长得丰神秀颀,音词朗润,大司马邝埜端详他的相貌,甚以为奇,说:“这孩子将来必是一代伟器。”他七岁跟从舅舅读书,书读两遍就可以背诵,行为举止像成年人一样从容老成。九岁丧母,由外祖父带养。稍年长,在漳州做官的父亲带他到身边,请明师为他讲经授课。
成化壬辰年(1472)中进士,被授以行人司行人使,伴送日本进贡陪臣出境。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河南道按察副使、河南道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官职。
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曾向皇帝上书“勤圣学、正纪纲、容直言、明赏罚、亲大臣、远奸佞、察民隐、节财用”等八事,皇帝很称赏他的建言,大多予以采纳。
邓庠为官一生,最信奉“忠信爱民”四字。明吏部右侍郎石瑶为他作传,说他“孳孳爱民如保赤子”,“好善疾恶,出于至诚,事苟有益于国家,与利于小民,谈笑而行之,无所顾虑。”“排斥蟊贼,犯群怒而不悔。”“锄强扶弱,不避豪右。”
巡按陕西时,所到之处,访贫问苦,平反冤狱,实事求是,凡属情有可原者,不避嫌厌,为他们请求恕免,被免死罪的百姓很多。这些人被征戌到南方守边,路过宜章,知道是邓庠的家乡,就说:“邓御史公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拜泣而去。贵州守臣奏告苗民造反,要求派兵镇压,皇上命邓庠和兵部郎中费瑄前往核查处置,邓庠微服私访,发现苗民只是为山岭地界与周边民众发生纠纷冲突,于是直接找到苗王寨,向苗民头目传达皇上旨意,晓以利害,苗王率闹事苗民纷纷请降,邓庠回奏朝廷,这些闹事苗民全部得以豁免,不予追究。任河南道按察副使时,正值大旱,路上流离失所的饥民络绎不绝,他一边奏报,一边开仓济民,不待皇帝下诏,就安定好全部饥民。河洛一带地方,土地肥沃,但当地人不知道种植水稻,邓庠教百姓开田造渠,引水灌溉,造良田一万多亩,使当地农民世代受益。他离开河南,到广东上任时,当地民众“奔走攀拽涕泣,恋恋不舍”。
秉公执法不但自身要清廉,还须有不畏豪强、刚直不阿的品德。邓庠巡按顺天府时,延绥镇守官奏巡抚都御史余子俊侵蚀钱粮,邓庠奉命前往核查,通过反复调查,发现这是诬告,便向皇上回奏实情,为他昭雪平反,还以清白。任广东右布政使时,查得总镇太监王敬等盘剥财物,贫赃枉法,邓庠切实上奏,依法严惩,百姓拍手称快。访查到镇守太监廖堂及其弟廖鹏倚势害民、侵夺民财的种种罪行,立刻上书皇帝,将作奸犯科的一干人逮捕治罪。汴城西关,居民上万家,都没有城堡护卫,常受盗匪劫掠,邓庠调来正在修河的民夫两万多人,挑土筑城,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建起十五里长的城墙,筑了三道城门,从此百姓得以安生度日。苏杭一带富甲天下,但甲戌年间邓庠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苏杭等地时,发现朝廷派往该地征求织造的使臣敲诈勒索,当地豪强巨富横行并吞,生业凋蔽,小民失业。各郡县听说邓公到巡,“贪吏屏气,豪滑亦皆敛迹”,很快就整治了贪腐,恢复了江南织造生产秩序。
任广西左布政使时,邓庠剿平暴乱有功,总督两广军务的东山刘公上疏举荐邓庠接任自己的职务,但权奸压着不报。正值邓庠父丧丁忧,有人建议他顺便到京城打点一下,疏通关节,邓详严词拒斥:“岂有父有大故而儿子还为自己功名去献贿求人的呢?”晚年因病请辞,回到家乡宜章,买田结屋于城东,以“东溪”自号,又建“晚翠”、“清风”、“濯缨”、“览秀”等楼阁亭榭,引蒙泉为曲水,常邀宾朋觞咏,对改变地方风化,推动教育发展不遗余力。
石瑶对他总的评价是:“历仕中外四十余年,所至,民歌思之,天下想望其丰采。盖公学问践履,一本于忠信,故晚节益忠,处杂不乱。”“与人谈论,终日耿耿大要,告子以孝,告臣以忠,天性然也。”
作者:薛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