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下乡驻村心得体会
今年县委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群众工作6大机制20条》,对各党员干部驻村、住村等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尤为突出的是把县直机关、各科局紧密地融入到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中来,形成了全县人民集中力量、各级机关形成合力、全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作为一名老乡镇干部,也积极参与到了下乡驻村的活动中去,收获颇丰,仔细咀嚼,有三点体会尤其深刻。
体会一:农村工作首先要尊重农民
下乡不难,难的是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认人不认官现象普通存在,话不投机,沉默以待或拍屁股走人是常事。
记得我初次下乡时,一聊天就直奔主题,往往得到的都是应付式的回答,交谈无法深入。那时候,我就开始反思,其一农民把我当领导,说明我们之间有隔阂;其二人家把问题给你说出来,你又不能帮一丁点忙,容易让老百姓对你失去信任;其三,老百姓文化程度低,没见过什么世面,对关乎农村发展、规划上很少有全局性的见解,更不会关乎行而上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在他们眼里很重要,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很具体、实在的问题,无疑是打开百姓心扉的最好钥匙。
从那以后,我每次下乡之前,都会先和村干部沟通好,了解到村里最近的动态及访问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再下访,做到有备而来。
要注意的事情很多。相互间彼此尊重,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每次下乡,我基本上都是独行,远的地方我就自己开着车去,然后把车停在空地里,步行走访群众。近的地方我就直接徒步,一家一户地串门,认识我的远远地就给我打招呼,不认识我的一杯茶的功夫也成了朋友。
我自己这么做,也经常告诫乡里的干部,要尊重老百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到吃饭的时候,老百姓的盛情一定要领,但不能白吃。在聊天、吃饭、喝酒的过程中以心换心,推心置腹,体味老百姓的内心世界。
体会二:加强引导才能优化产业结构
老一辈的农民勤劳、踏实,但也有一股蛮干的劲头、缺乏长远的宏志。新生代的农民刚好相反。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老两代农民的优势和特长,引导农村致富奔小康,就落在我们乡镇干部的头上了。
赤石乡塘背村位于深山中,山多地少,没有条件种植水稻,却适合生姜种植。2010年,曾群英以惊人的魄力,成立了生姜种植合作社,在塘背开拓了一片60亩的“姜山”,带动90余户农民种植生姜,当年就收获了120多吨生姜,为这个省级贫困村增收77万余元,户均创收2万余元。2011年合作社成员达到了200户,几乎全村人都在种姜,却因市场不振,姜价大跌,销售不畅,出现了姜贱伤农的局面,严重挫伤了姜农的生产积极性。现在正值生姜种植的良时,大多数姜农虽有种子却对种姜持观望的态度。
我了解到曾群英的困境后,立即前往塘背村现场办公,认真帮助曾群英等姜农分析这两年来种姜的形势及经验。大多数姜农认为塘背村适宜种姜,经过两年的摸索,种姜技术也成熟了,产量及质量都没问题,唯一担忧的就是市场,因此,发展订单农业,固定销量是最紧要的。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多处向外地的朋友们请求援助,同时安排办公室的同志通过网络等便捷渠道寻求援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周时间,终于签订了200亩的订单,并引进了400亩金银花订单,解决了姜农们的难题,合作社的成员们也打消了顾虑。
曾群英的事情让我感慨良多,三十出头的她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脑瓜子却灵活,又踏实肯定。作为村干部,她深得民心;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个女强人,她无私地带动了全村老百姓谋求发家致富之路。我想,要是每个村子都能冒出一两个“曾群英”,赤石的老百姓就不愁发展了。
同时我也深思,如果以乡政府的名义去发动全村农民去种姜,工作任务艰巨,工作成效还不一定能得到保障。但曾群英却做到了,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利益带动了全村百姓。因此,我们的工作,也要坚持实在原则,来不得半点花哨,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成效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其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发动全村,还不如用更少的精力去多培养几个曾群英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体会三:多干实事才能凝聚民心
撤乡并镇是今年的一件大事,新华乡有三个村要并入赤石乡,巧的是,我任赤石乡党委书记之前,就在新华乡任党委书记,因此,对这三个村情况非常熟悉。
汇溪、巩桥、南塘门这三个村都处于山谷之中,位置偏僻,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且不安全。合并之初,乡党委就积极谋划这三个村的发展问题,并决定为这三个村修建通村公路,解决这三个村4150人的出行问题。
谋划好了就付诸行动,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把旧路接通并整平,第二期全程铺上碎石,第三期水泥硬化,预计总投资200万。乡政府一方面自筹资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一方面将情况向上级政府部门反馈,争取通村公路、“一事一议”等项目支持,并在乡财政吃紧的情况出20万元顺利开展了该项工程的第一、二期,疏通了机耕道,铺上了碎石。
在修路的过程中,我还亲历了一段小插曲。三合村4组村民谷中设家一丘路边田的护坡被工程车压塌,有次特意前来乡政府向我“讨个说法”。我认真察看了现场,确认其护坡确属工程车压垮的后,当场表态,待路修好后马上为其砌好护坡,也可以选择以补偿的方式自行砌好。但当他知晓这条路是乡村两级在没有上级资金的情况下修建的后,立即表态,护坡一定自己搞好,决不要政府一分钱。
村民行为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一心为民无论是在何地方,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一定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精力,倾力修好这条民生路,让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巩桥、汇溪等村民的屋头,还要通向百姓的心头。
作者:赤石乡党委书记 欧任青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