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副县长刘邦翼在白沙圩乡自生村的驻点日记
5月6日上午10点,我带着建整扶贫工作队队员来到扶贫联系点——白沙圩乡自生村。
自生村是白沙圩乡的一个边远小山村,是白沙圩乡主要种烟大村之一。到自生村去开展住村入户活动,这是联系该村后的一个愿望,但一直忙于全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所以也就耽搁了。今天天气较好,又无其它事务,我便带着队员们来到村里,体验农村生活。
下车后,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烟海,烟苗长到20厘米高了,烟农们正在田间忙着给烟草除草、施肥。烟叶在和煦的日光照射下,青翠欲滴,而烟田中劳作的妇女像是绿地上零星开放的花朵,摇曳多姿。整个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景象,煞是喜人。
顺着机耕道,我走到一个正在给烟苗培土的妇女旁,与其攀谈起来,通过交谈,我了解到李金龙大姐是本村的村民,把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来给了种烟大户,受种烟大户雇请来烟田做事,每天早上8点做到中午12点,下午3点做到6点,一天劳作8个小时,获工钱45元。我问她:“种烟大户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她告诉我,五年前是引进桂阳人来村里种烟,村里农户受雇帮他们做事,边做边学,自已掌握技术后,就开始承包土地来种。我半开玩笑的问:“那你准备承包别人家的土地种烟吗?”她笑了笑,告诉我们,她自己家里有三个小孩,大儿子在外面打工,二儿子还在读大学,每年都要几万元学费,承包土地种烟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自己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她在烟田做事,不但有可观的工资,还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小孩,已经远远好于以往只种水稻的收益。
随后,经农户指点,我找到了正在田间做事的种烟大户谢贻标。谢贻标告诉我,他们种烤烟得到了乡政府、烟草公司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乡政府和烟草公司出面帮他们到县农商银行争取低息贷款,解决了前期资金投入难题。前年,县政府和烟草公司投入资金480余万元,实施烟水配套水利项目,我村及邻村水田的全部水渠、水沟实现了三面光,新修了机耕道,实现了几个村渠、沟、路连通,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最重要的是每年晚稻收获后,乡政府的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把土地划为几个区域,由我们几个大户商量后选择承包区域。这个工作做得很及时、很到位,如果没有政府的宣传发动、支持帮助,由我们种植大户来做,是肯定做不好的,也根本实现不了成片种植,规模也扩大不了,管理起来更难,效益无从谈起。谢贻标告诉我,因为县、乡政府和烟草公司扶持力度大,他去年种68亩烤烟,扣除所有成本后,净赚11万余元,比以往外出打工强多了。
从烟田返回的路上,我边走边思考,烟叶种植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还是能够提高群众的收益。但如何推广白沙圩乡自生村的生产发展模式?如何把烤烟产业的效益做得更优?如何提高受雇人员的报酬?我认为值得认真深入研究。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又走访了村里的几个贫困户,详细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在老党员谢河廉老人家里,谢河廉老人很是热情,拿出花生、瓜子招呼我们。与老人家的聊天,我了解到村里除了种烟,也没什么别的产业,而只种自己家几亩田根本赚不了钱,为此,现在村里的很多年轻人还是出去打工了,田地都流转给了种烟大户种烟,只留下了老人和儿童,现在村里富裕的很富,穷的还是很穷。
晚上,自生村的夜很安静,但我内心很不平静。贫困依然是自生村的普遍现状,解决贫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浅薄地认为,解决当前自生村贫困问题最重要的几个途径,一是要结合本村实际发展好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二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三是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积极引导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然后再通过这些带头人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我希望自生村群众既能像他们的村名一样“自力更生”,又要敢于先行先试,发扬拼搏进取精神,努力改变贫穷现状。
作者:副县长刘邦翼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