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塘戏楼故事

  解放以前,宜章县城和各区、乡都有戏楼,看唱大戏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最美的享受。我孩童时也曾随父母到当地的巩桥和新华乡崇华营戏楼看过戏,也只是看看热闹而己。只有现在已七十岁以上的前辈们谈起看大戏便会津津乐道,说得兴起时眉飞色舞不亦乐乎。

 

中塘戏楼(一)

 

 

中塘戏楼(二)

 

 

中塘戏楼(三)

 

  中塘村位于里田乡的东南面,距乡政府约5公里,东与汝城县的长垅接界,南与广东乐昌市的白石镇富村毗邻。明正统戊午年(1439)由乳源八板桥迁入,迄今已570余年。

  中塘戏楼位于中塘村的北端的小山冲,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岁孟夏月中塘村黄氏捐建,是赤石区有名的戏楼之一。

  戏楼顶高10余米,厢房内空长3.76米,宽9.8米,共36.85 平方米。戏台的东、南、西三面青石条砌就,高1.66米,宽5.7米,长5.8米,台面为木板地楼,面积 33.06平方米,敝开式,硕大的圆木柱撑起斗梁、翘檐,雕梁画栋。典型的晚清砖木结构建筑,精美、雄伟、壮观。戏台背面是木屏,一副对联虽年久斑驳,但遒劲的字迹依稀可鉴,上联:玉佩光摇银汉月;下联:霓裳色映碧霞天。横批:黄流在中。体现了当时中塘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塘戏楼远近闻名。一是戏楼选址好,戏楼坐北朝南,四面环山,冬暖夏凉。二是音响效果好。山冲是一个小盆地,周边高戏楼低,四面的山坡森林覆盖茂密形成了自然的回音壁,演唱者抑、扬、顿、挫的台词和唱腔异常的清新嘹亮。这是堪舆先生的杰作,也是宜章戏楼建筑文化的不朽经典,颇具研究价值。

  中塘戏楼由于有以上两大特点,方圆百里的戏班都喜欢到这里演出,戏班来了一唱就是好几天。来这里唱戏的主要是在宜章、汝城、郴州一带巡回演出的雷光福(衡阳人)、曾子茂的班子,演唱的是古典祁剧戏曲,如“郭子仪上寿”、“打八腊庙”、“活捉三郎”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唱戏也很有讲究,每次唱戏开台前,剧团班主先要“打家官”以示祝福,请唱戏的主人便打红包给班主封赏,燃放纸(鞭)炮报以答谢。也有的戏班在农闲时租用中塘戏楼售票演出弥补开销,周边的乡绅和戏迷也愿意花钱在这里看戏一饱眼福。在这里也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某年的季冬,某戏班在演唱“活捉三郎”时,花脸匆匆上场,忘记了带胡须(道具),开场锣鼓已经敲响,急坏了班主,演员急中生智,自编台词:“好!好!好!今天的山风真不小,把我的胡须吹掉了,嗨!嗨!嗨!小的们,快把我的胡须送上来。”只见“出将”边后台人员将胡须抛出,演员一个鹞子翻身接住带上了。一个插曲惹得台上台下哄堂大笑。戏迷们不但没有责怪演员因草率而出现的失误,反而博得了大家的,一直传颂至今,常谈常新,百谈不厌。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前卫第三、第八军团为右路长征北上,兵分两路进入宜章,一路从汝城的文明良田进入宜章长策大屋塘到达平和;另一路由汝城的文明进入宜章里田塔下山经上渡、中塘过赤石到平和会合,与宜章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这一路红军经过中塘村,有红军战士在中塘戏楼的厢房里宿营,并在戏楼的东头墙上用黄色的土写有“向工农开门”,西头墙上写有“从头□□”(这两个□□字样已无法辨认)的繁体字的标语。11月9日,中塘村开明乡人士黄吉养为红军捐献了玫拾个银圆。收条现由黄吉养的儿子黄悠权保存至今。

  1960年之后,古戏楼以放映电影为主,每年的正月元宵节之前当地农村的文艺宣传队都会来此演出,有时一天接两个班子,县祁剧团也偶尔到此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修长垅水库的革命造反派将戏楼的雕梁画栋、镂刻毁坏,致使戏楼严重受损。2006年,在戏楼的东侧建了中塘小学和中塘村级活动中心,现代砖混结构建筑与古戏楼相得益彰。

  可悲的是,经历了近130年的古戏楼已成危房,楼顶穿孔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小学生和路人的生命安全。“谁来拯救这座宜章幸存的戏楼?谁来拯救晚清建筑文化遗产?谁来拯救这座曾为红军宿营的纪念地?”。中塘村的村民已呼吁了多年,老支书黄文明对我们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谷正华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