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章文物

宜章是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文物丰实,有85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在宜章县城关镇中夏街西侧,今宜章县文物管理所设于其内。旧址占地4300平方米,系庭院式砖木建筑。原大门在南,入门有两耳房。主体建筑分为前栋、东栋、西栋和后栋。前栋为平房,余皆各二层楼房。东、西两栋对称,东面临街有杂屋四间,全部屋面为硬山顶,盖小青瓦。地面平铺青砖,楼面钉铺木板。东、西、后三栋呈“u”形,内设走廊通道。1928年1月朱德、陈毅在宜章发动“年关暴动”建立地方政权,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指挥部设在后栋,朱德、陈毅住东厢各一间,其余为暴动指战员和中共宜章县委负责人住房。并在旧址一举擒获伪县长杨孝斌、黄德珍和土豪劣绅20余人。该址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时为守备署。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一次。民国元年为警务局。民国7年改建为县立女子学校。1949年秋,易名为宜章城区立小学。1954年,改为城关镇一完小。1969年、1971年将前后栋及东、西两栋北端拆除,前、后新建二层红砖楼房。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继后又拨款修复东、西两栋。1988年,学校搬迁,该址交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999—2001年国家投资500万搬迁原占用单位幼儿园,恢复旧址南一层、北二层楼房及西面侧门,维修东、西两栋楼房,添置消防设施,并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湘南起义纪念馆。

    邓中夏故居
    邓中夏故居在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内。邓中夏(1894——193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等职。1894年诞生于此,并度过了少年时代。故居为砖木结构,东西封火墙,硬山顶,盖小青瓦,条青石门框,直棂木窗,为一般民居式。占地139平方米。座南朝北,一进,面阔三间,二层,高约6米。民国32年(1943)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仅存屋基和前墙垛。1983年,由原郴州地区文化局和地、县民政局拨款,恢复原貌。1993年  投资12余万元,对故居地面、墙面、瓦面进行修缮,添置消防灭火器、安装消防水管,布展了基本陈列。1995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宜章县莽山之麓的天塘乡天塘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后由于200余年风雨侵蚀,部分构件损毁严重。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经过两次较大的修葺,现保存建筑乃具有浓厚的明清时期湘南民居风格。
    宗祠占地面积683.7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门楼、中厅、上厅。门楼为庑殿顶,内建戏台。中、上厅砖木结构,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马头山墙,硬山顶。主体建筑施斗拱
    宗祠保存完好,主体建筑面阔15米,进深45、58米,通高10.8米,用54根木柱支撑,大木柱直径为48厘米,小木柱直径为34厘米,木柱下置四面八方形石础,石础上雕刻云纹图案。门楼上檐施如意斗拱、下檐置卷棚、盖小青瓦,飞檐及大门、中门横梁均有动物、植物的雕刻图案,大门、中门两侧置石鼓各一,鼓沿、鼓石础分别有云纹、莲花浮雕。祠内现存有清干隆、道光年间的石碑两块,记载该宗祠历史变迁与修葺情况。
    宗祠是谭氏族人日常处理族内重大事务,红白喜事等庆典或祭祀活动的场所,村民常聚集于此摆摊设点销售农副产品,或谈论时事。宗祠实际成了谭姓村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2006年5月31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毅故居
    欧阳毅故居位于宜章县城西面约38公里的麻田镇麻田村。欧阳毅(1910—2005),历任中华苏维埃国家政治保卫局秘书长,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秘书长,全国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第二炮兵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1910年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
    故居始建于清中期(嘉庆年),座北朝南,依山势而连,为一进式建筑,二层建筑面积68.94平方米。故居主体青砖青瓦到顶,白灰勾线,硬山顶,风火墙,脊背叠瓦压梁,中置葫芦宝顶。主体建筑进深为7.1米,横跨7.3米,一进大门为过道,左边为卧室,右边为小厢房,顶高5.1米,石坎,木门,简单木质窗户,属典型的湘南古民居。建国初期对故居腐朽的木质构件作简单的修补,对屋面、椽条、望板进行过翻修、更换,墙体则基本未动。故居现由欧老孙欧任松管理使用,屋内基本不住人,只存放生产、生活用具。
2008年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际春故居
    张际春故居位于宜章县城西南68公里的天塘罗轸村。张际春(1900—1968)。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杰出的教育家,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大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授中将军衔。1900年诞生于此,在此度过了28个春秋。
    故居为一进三间老式民居,两层砖木结构,始建年代为晚清,建筑面积93.6平方米,进深9.75米,面阔9.58米。座北朝南,南向正面,青砖到顶,檐高4.7米,短檐;东、西、北三面均是1.3米的青砖小脚,其余为25×19×17.5CM的泥砖到顶。屋面盖小青瓦,屋脊为硬山顶,风火墙,鸡公垛。建国后(1956年10月、1960年9月)先后两次回家乡视察,都居住于此。故居现由张际春的大侄儿张福颂居住。
2008年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新槐故居
    肖新槐故居位于宜章县北约13公里处的沙坪乡汾上石口村,距京广线107国道1.5公里。肖新槐(1908—1980),参加过湘南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六十六军军长、党委书记,天津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中将军衔。1908年诞生于此,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0年),座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为180.92平方米。故居为一开三进式,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布局微呈长方形,除东南正面为老式青砖到檐口处。其余三面均是泥砖到顶。其正门上方的一根宏门梁镌刻高浮雕“双龙戏珠”,工艺精湛。故居高出屋面的山墙,则是采用江南特有的建筑制式,高高翘起,俗称“鸡公垛”即凤垛。脊高6.5米,檐高4.7米。故居正厅二、三进间隔均为圆柱,木板鼓壁,因年久失修,严重腐朽,于1972年拆除。现由肖老侄儿肖鸿佳、侄孙肖康楚居住管理。
2008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岩岩刻
    蒙岩位于宜章县第一中学(原养正书院)内之桄榔山。岩刻最早见淳熙丙午年(1186年),最晚至道光五年(1825年),漫涣八百余载,历代题刻面积约100平方米。篆、隶、行、楷、草各体书法均有,岩口横镌“天巧”二字,字径35厘米;草书“虎”字,径85厘米,并有“得草圣三昧”之誉。其中尤以绍定六年(1233年)赵希逾平寇刻不及至正戍子(1348年)六锲世玉题《菩萨蛮》一词为最有名。赵题记的是宜章境内人民造反残遭镇压事。《湖南通志》称之为“露布丈”。锲词为:“蒙岩八日桃花雨,依稀流水章桥去,只恐到天台,堤通刘阮来。玉堂开绮户,不隔尘寰路,休认避秦人,壶中别有香,”“蒙洞泉香”为宜章八景之一,此处岩刻作为文物古迹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古籍载:“草书龙虎二字”,今“龙”字未见。赵希逾之平寇刻石,凡九行,行九字,“文革”中被锉去。其余的题记及诗词保存尚好。
    2008年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艮岩石刻
    艮岩石刻位于城关镇南京洞国道107线东为100米处,岩刻相传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宋邑令吴镒作《蒙艮二岩记》,艮岩始有其名,元以前岩内即有普陀大士像。岩口一亭,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建水榭,“形如舟”。岩口横镌“艮岩”二大字,字径50厘米。洞内“龙隐”二字,径约“嘉靖壬辰(1532年)孟秋石门李尚文题”隶书享泉“,径33厘米,相传宋人书。“逝者如斯”,戍子冬月笙山熊祖题:“天下第一泉”,守备常遂斋题:“灵鹭飞来”。李萼书:“松风云影”,姑苏蒋胜英题,均无时代可考。其余如:“最高峰”,“行云流水”,“钟声出古洞,树影入清流”等及诸多诗词,皆无题名字款。历代题刻面积约110平方米,集篆、隶、行、楷、草各体书法之大成,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除寺院、亭、台、水榭等景观茫然无存外,观音神龛尚存基座,石刻保存较好。
2008年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邝   墓
    邝 土 墓位于宜章县城南乡西门村箭岗岭组,座西南朝北。此墓系衣冠冢,葬于明景泰庚年(1450年)六月。原立有户部尚书王直撰文、文渊阁大学士吴希统书丹,程南云篆额的墓碑一块。清同治二年(1863年),知县麻维绪以“原碑残缺”重立墓碑一块,并修墓前翁仲华表。邝   (1385—1449),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授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副使,应天府尹、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世先入寇,带病护驾远征,死于小石来土木堡。   一生廉谨,历代均有赠封,忠骸未归,虽系衣冠冢,但历代均配有守墓人,此墓保存完好。封土堆高4.8米、底径10米,墓前有翁仲、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华表一块,“文革”中被推倒,有的被破坏,石碑断为两截。
2008年由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宜章县委旧址——承启学校
    中共宜章县委旧址位于宜章县城西南约50公里的迎春镇石奇 石村村后。旧址主体系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名承启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匪,清未重建,1927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县,党组织由公开转入地下活动,中共党员吴汉杰担任该校校长,六月,中共宜章县委由县城秘密转移到此。县委书记胡世俭等,以教书为掩护,继续领导宜章的地下革命斗争,于是这里就成了党在宜章县坚持斗争的中心。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极待维修,东、南、北三栋除局部有拆改痕迹外,基本上保持原貌。西栋于80年代拆除,后离旧址千米处建一教学楼。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香墓
    李文香墓位于宜章县城关镇南一公里处,中夏公园内,座东南朝西北。李文香(1879—1927),晚清秀才。“五四”运动后,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当选为中共宜章县地方执委会第一任书记。1927年4月30日在宜章县县女子职业学校被捕,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5月1日李文香被残酷杀害,时年四十八岁。
    2001年,宜章县老区促进会,财政局拨出专款3000元,由县文物管理所负责重修李文香墓,并用大理石重树一块墓碑,上刻“李文香烈士墓”。墓四周用水泥铺成一个约20平方米的平面,并树立了保护标志和说明牌。
1992年由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宜章县文物保护单位。

    毛科文墓
    毛科文墓位于宜章县城关镇北一公里处,地名北门岭,座东北朝西南。毛科文(1898—1929),宜章县城关镇毛家村人,是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作为农民代表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1927年4月,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修补委员,是我党中央委员会里第一位农民代表;宜章“年关暴动”后,被推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任湘赣边界前敌委员会委员。1929年,边界“八月失败”,不幸被捕遇难。墓完好,封土高1.65米,底径5米。1983年城关二完小师生为烈士墓立水泥碑一块,碑的高、宽、厚分别为84×52×11厘米。
1992年由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泉化石点
    小泉化石点位于宜章县城西南方约15公里的梅田镇下塘村西北南山麓。原有洞口向南偏西,1983年村民放炮取石炸去。采集有大熊猫、犀牛、虎、獐、鼠等二十多种动物化石,经“中国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属更新世晚期,重粘土中仍有大量动物化石,该所1987年12月曾派员莅宜发掘,后因故未掘。1986年公布为宜章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村民放炮取石炸去洞口,现已夷为平地。重粘土中仍有大量动物化石。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秤砣岭遗址
    秤砣岭位于宜章县城南乡新田村邝家门组。秤砣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遗址面积12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5—60厘米。主遗址地表层采集了大量的石器、斧、奔、凿、环、镞、球等,均是磨制件,纹饰方格纹,曲折纹,器形有鼎、甑。遗址在整个小山包上,均为村民植农作物,人为地保护了文化层,南向山基机耕路两边有打红砖现象。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廖家岭遗址
    廖家岭遗址位于宜章县西南约63公里的一六镇观音寺村的廖家岭。廖家岭遗址是商代氏族居住遗址,遗址面积约9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0厘米。采集到的石器有斧、奔、凿、刀、球等,石质为鹅卵石和粉质石灰石,均磨制。陶片为泥质夹砂陶,有灰色、灰黄色、青色;胎质有厚有薄,饰粗绳纹、网纹;器形有罐、釜。现为柑桔园和旱地,有的文化层被扰乱。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背山遗址
    桥背山遗址位于宜章县城西南方约52公里的黄沙镇沙坪村。系一处商代氏族居住遗址,文化层暴露于地表,厚约30厘米,采集的遗物有斧、奔、陶珠、陶鼎足及残陶片。石器均系石灰石磨制;陶器胎质为夹砂红陶、黑陶、火候高;陶片饰方格纹、米字纹等,陶鼎足为圆柱形。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均为村民菜地及农耕土,有几冢坟墓,有部分未开垦的处女地,植被稀疏。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场坪城址
    官场坪城址位于宜章县一六镇香口村三组,属元代的一处古城址。一九八六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1.3米,采集的陶片火候高,有少量白瓷;器形有带流留壶、盆、钵、碗等,盆一种为坪沿、敞口、平底;另一种为 口、折角;器胎厚重。碗为白瓷,螺口圈足,部分饰青花。城址东北角可见残留城墙长20米,宽(厚)4米,白石、青砖结构。
    1992年由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村瓷窑
    新村瓷窑位于宜章县城南部95公里,今白沙圩乡石燕冲村委会新村所在地。窑址面积约3300平方米,胚胎、残品、碎片俯拾皆是。龙窑一座,券顶,长13米,宽6米,高3米。瓷窑保存完好,里面有很多碗,杯等陶瓷,多圈足器。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山汉墓群
    邓家山汉墓群位于宜章县东北26公里处的赤石圩场,九折岭东侧山坡。墓群分布在长1.5公里,宽1公里的山岗上,约50座,部分墓葬暴露,为券顶砖室墓,墓长3.1米,宽1.1米,采集遗物有陶鼎、罐、缶覃      等,饰方格纹,墓砖饰几何纹。墓群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无封土堆,部分墓地为乡供销社和圩场占用。墓群被当地村民烧砖取土严重扰乱破坏。
    1992年由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天瑞墓
    文天瑞墓位于宜章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麻田乡三湾村三角冲。文天瑞(1239—1294),字文璧,吉州庐陵县人(今江西吉安),系南宋丞相文天祥胞弟。宋景定二年(1261)考取进士,授湖南参政大夫,楚南总戎等职,曾与其兄率兵勤王。见宋室大势已去,遂解甲归田,隐居我县麻田镇宫田村。墓原有墓碑及墓园,1958年“大跃进”期间被毁,1993年文姓重立墓碑一块。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县文管所于1993年11月为其树立保护标志、说明。文天瑞墓座西北朝东南,封土堆长2.8米,宽1.03米,高0.6米,原有墓碑,1958年“大跃进”时破坏,此墓左右葬其妻室儿孙,东南低一级也有一排墓地,整个墓地在半山腰中,依山势削出两级台地。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野石岩岩刻
    野石岩岩刻位于西南距宜章县城约7公里,东北距沙坪乡政府2公里。“野石铺”三字,字径85厘米,无年月题款。旧县志作“湖南帅潘畴书‘野石岩’三字。”“岩”字系“铺”字之误。据“直显漠阁潘公墓志”,畴,字德  ,先为荆湖南路堤点刑狱公事,后知谭州安抚湖南。其少喜学书,得颜、欧楷法。县令仲权有七言绝句一首,行楷阴刻:“夏夜浑如秋气清,梦回风露湿桃笙,渐忻月色劳山色,所  蛙声乱水声。”末镌仲权丁未(1187)五月丙寅。后二首是继任县令的唱和诗。“稻香蔼蔼暑风清下马传觞听水笙,父老指诗怀旧尹,为镌岩石记心声。”均是行揩阴刻,字径5、6、7厘米不等,未镌“绍熙辛亥(1911)之月中伏日,出廓观稼,小休野石,读仲权正字壁间所题诗,因次韵并刻岩石,以慰邑人去思不忘。南都腾王真   伯真父。”等语,徐霞客为寻觅所谓“仙诗”,曾遍游野石岩,可惜未觅见。岩刻随同一巨石滚落岩下,倒扣于地,已经数百年,人只能匍匐入,县志中载:“蛇行仰入鼻与石摩”有些夸大其词,1988年6月,李广政、肖圣云等人强行在巨石上放炬取中,县文管所两次派员干预制止,导致“野”字田部被炸掉12厘米,其余诗刻保存尚好。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堡城节孝坊
    堡城节孝坊位于宜章县城西南方约56公里的黄沙镇堡城村北门外。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年(1736),历两百多年日晒雨淋,风霜刹蚀,冗自岿然屹立。布局严谨,结构合理,造型美观。东面系阳刻浮雕,有“双狮滚球”、“二龙戏珠”、“麒麟飞腾”等图案;额镌“荻影青霜”四字,字径0.65米。背面阴刻,图案有“丹凤朝阳”、“花鸟虫鱼”正额为“节孝”二字,左右分别为“松柏”、“永坚”。文字端庄迥径,图形构思奇巧。书法、雕刻均很见功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格窗棂,石檐等处有局部破坏,整体保存好。
    1992年被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伏龙石桥
    伏龙石桥位于宜章县城西南约40公里的浆水乡大地岭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1958年维修。石桥单拱,方条石迭砌,桥亭为立柱、抬梁式、穿斗式纯木构架,榫卯结构十分细致,歇山顶,小青瓦。立柱下均有青石墩,完全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石桥年久失修,部分出现腐朽现象,瓦面单薄,多处漏雨。
    1992年由宜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宜章政府网

作者:宜章政府网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