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章县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面临的困难调查

      [摘要]宜章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宜章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既依靠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又依靠挖掘发挥集聚的各种优势,同时更要看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找到破解难题的途径。

  [关键词]困难 原因 对策

  宜章县是以煤炭原矿开采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上世纪50-90年代,煤炭资源开采经历经建矿起步——大规模开发——资源趋于枯竭的发展过程,曾设有中型国有煤矿3家,省地煤矿2家,县办煤矿8家;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国有煤矿相继破产关闭或转制,形成一批民营股份制煤矿。境内煤炭资源因长时期大规模开采,资源不断减少趋于枯竭,出现大批矿山职工下岗失业、矿工家庭困难、相关产业衰退、采煤沉陷等诸多问题,经济发展困难叠加,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而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力争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8.4亿元,力争过1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0∶50∶40;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的奋斗目标。因此未来五年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为此,笔者上半年就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

  一、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面临的主要困难

  1、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①储量勘察投入不足。截至2010年底,全县有各类探矿权15个,属国家、政府出资勘查的有7个,商业性勘查8个。勘查矿种:煤5个、锰3个、钨2个、锡4个,铅锌1个。其中煤、锰及瑶岗仙钨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果较显著。因地勘投入尚不足、勘查项目管理缺位、综合找矿思路缺乏、矿山生产勘探基本停止、地质勘查力度小、地质勘查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不强等原因,目前地质勘查工作不均衡。县内42种矿产中,只有12种有上表资源储量,189处矿产中,勘查程度达详查以上的矿产地占总数的17.5%。除煤、钨、锡、铅锌矿外,其他矿产勘查程度低,尤其是资源量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好的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很低,导致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②开发强度逐步减弱。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为保障燃料供给、能源供应,我县矿产资源被大规模、快速度开采利用,全县外销煤炭资源累计10000余万吨,钨矿石471.8万吨,锡矿石473.44万吨,铅矿石271.14万吨,锌矿石271.14万吨。受资源逐渐枯竭和安全生产资源整合影响,全县煤矿企业由2001年679家减少到31家;全县有色金属矿由2006年29家减少到15家。矿产剩下的开采年限也很短,如煤、钨、铅、锌等主力矿种可开采年限都不到9年(见表3)。有些矿藏储量虽大,但属保护性开采范围,国家控制开采。如有色金属矿中,钨、锡等储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明显优势,受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制约,是实行配额控制开采的矿种。另外有些矿藏储量较大,也不属于国家限制开采范围,不能开采;还有莽山自然文化保护区和湘江、珠江流经地,这些区域都是国家禁止开发的区域。因此,资源开发强度正逐步在弱化。

  表3:主要大中型矿山及主要资源开采企业状况

  矿种可采储量

  (万吨)累计探明储量

  (万吨)可采占累探量

  比重(%)可供开采

  年限(年)

  煤炭1775.734764.15.18.8

  钨矿黑钨15247144.1223.32

  白钨1687316873100202.87

  锡矿1220.181774.19693.95

  铅矿3120.756755.33467.49

  锌矿2705.828463.87327.49

  ③利用效率低下。宜章县探明42种矿产中,只有21种得到开发利用,利用率50%,189个矿床(点),只有68个利用或曾被利用,利用率36%。其中煤及金属矿利用率比较高,而资源潜力较大、潜在经济价值较大、开采技术条件好的非金属矿产利用率很低,甚至未利用。煤炭回采率70~95%、平均84.5%,钨、锡、铅锌等金属矿回采率60~98%,平均83.1%,非金属矿产回采率70~98%,平均85.7%;采矿贫化率金属矿一般8~12%、露天开采非金属矿2~5%;选矿回收率60~90%,平均82.1%。金属矿山多为开采多金属矿,共(伴)生组分多,因选矿及冶炼技术工艺复杂,综合利用率不高。

  ④技术水平支撑不够。矿山企业中专业技术力量较薄弱,除少数国有矿山及集体企业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大多数个体矿山企业基本上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此外,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也不甚配套,人员技术素质也不均衡,较严重地影响了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及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矿山企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采矿工艺设备较落后,生产效率低,矿山实际开采回收率不高、综合利用率低。

  2、产业发展短板。

  ①经济总体实力不强。2000年—2010年GDP年均增长9.47%(见表4),比同期全市年均增长低4.48个百分点,比全省年均增长低6.38个百分点,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偏缓,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主要原因是资源不断枯竭,采掘业发展逐步减缓,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逐渐减弱,规模以上采掘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趋于降低,由2000年的45.2%下降到2010年的39.8%,下降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采掘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00年的55.4%下降到2010年的24.1%,下降31.3个百分点(见表5);采掘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5382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411万元,增加65588万元,年均增加5962.55万元。采掘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4.85%下降至2010年的17.50%,下降7.35个百分点(见表6)。

  表4: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增长率(%)

  200021659113

  20012480899.9

  200230156212.1

  200332009813.3

  20043320078.6

  200537907311.7

  20064152616.1

  20074581043

  20085245184.5

  20095341296.2

  201068234715.8

  表5:以煤炭为主规模以上采掘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年份全县工业总产值(万元)其中采掘业总产值(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其中规模以上采掘业总产值(万元)

  200017827180578 6774337529

  2001216778103186 8887847639

  2002259700120241 11686560185

  2003325924146014 16622181614

  2004413977212073 223547119150

  2005515794253162 309476158452

  2006586662257661 387197170754

  2007615447268335 436967176971

  2008737211312577 582396188696

  2009793912323122 651007199208

  20101111878442527 945096227768

  表6: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采掘业增加值采掘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20002165915382324.85

  20012480895862423.63

  20023015627092723.52

  20033200987205422.51

  20043320077735823.30

  20053790738745223.07

  20064152619152322.04

  20074581049482820.70

  200852451810123219.30

  200953412910201919.10

  201068234711941117.50

  ②产业结构不优。三次产业比例失调。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05亿元、38.58亿元、14.6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2.05:56.54:21.41。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第一、三产业发展落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还未形成二、三产业合力推进、共同支撑的发展格局。 {Ky:PAGE}

  图3:宜章县三次产业结构图

  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内部以资源性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均排全市第六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8.8%,全县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43%,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0.07%,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53.5%。其次,第三产业结构内部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公用事务、居民服务、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低层次的三产业内部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低下,产业间关联度低。我县的主导产业一般集中在资源采选、冶炼及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上,以原材料输出为主。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产品附加值低。由于过去我县仅作为单一的能源基地来建设,没有形成以资源开采为龙头,向下游产业和产品开发延伸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发挥经济乘数效应。

  ③财源建设内生力不足。我县属资源型财政,因资源不断枯竭,煤炭和有色金属行业缴纳税费总额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60%下降到2010年的34.79%。2000-2010年,虽然宜章县人均财力在增加,从2000年的0.0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0.07万元,增加0.05万元,年均增加0.0046万元。但由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财政的增长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结果,财政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导致财政自给率逐年下降(见下7)。

  表7:人均财力、财政自给率

  年份人均额(万元)增幅(%)财政自给率(%)增幅(%)

  2000年0.02 105.26

  2001年0.0210.88111.115.56

  2002年0.0321.44113.642.27

  2003年0.0421.2768.26-39.94

  2004年0.0410.5360.62-11.18

  2005年0.03-12.6747.54-21.58

  2006年0.0414.6845.80-3.66

  2007年0.0415.0842.55-7.10

  2008年0.0511.8935.12-17.46

  2009年0.0512.5329.61-15.70

  2010年0.0730.1431.857.59

  ④资源产业发展受限。由于资源过度开采,逐渐枯竭,资源产业缺乏有力支撑,加之宜章现在属南岭生态功能区的限制开采区域,资源产业发展受限,难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宜章县实际可开采的矿种已微乎其微,危机矿山和已枯竭关闭矿山占大中型矿山的比重高达71%,资源产业在宜章经济发展中已逐渐丧失主导地位(见表8)。

  表8:主要大中型矿山及主要资源开采企业状况

  序号矿井名称原生产许

  可证号地 址生产能力资源开采

  现状所占

  比重

  1桥头煤矿X181106058宜章县麻田镇6资源危机危机矿山和已枯竭关闭矿山占大中型矿山的71%

  2新发煤矿X181106074宜章县梅田镇6资源危机

  3陈家松煤矿X181106037宜章县浆水乡4资源枯竭已关闭

  4瑶岗仙钨矿1000000720107宜章县瑶岗仙镇40资源危机

  5界牌岭多金属矿C430000201007

  6120070561宜章县南京洞开发区70正常开采2.5年以上

  6牛形煤矿 宜章县浆水乡6资源危机

  7山门水煤矿 宜章县浆水乡9资源危机

  8梅田煤矿 宜章县梅田镇6正常开采2.5年以上

  9联达煤矿 宜章县梅田镇6资源危机

  10好运煤矿 宜章县梅田镇6资源危机

  11四发煤矿 宜章县麻田镇6资源危机

  12麻田煤矿 宜章县麻田镇9正常开采2.5年以上

  13桥头煤矿 宜章县麻田镇6资源危机

  14横冲煤矿 宜章县关溪乡6资源危机

  15都岭煤矿 宜章县长村乡6资源危机

  16罗卜远煤矿X181106029宜章县梅田镇6正常开采2.5年以上

  17兴意煤矿X181106011宜章县梅田镇6正常开采2.5年以上

  ⑤接续替代产业未建立。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对资源开采的依赖性较强,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环境治理难的问题突出,近两年来尽管引进了中化集团、华电集团、中国五矿、环球富士、阳普医疗等央企和战略投资者,培育形成了氟化学基地、富士电梯、医疗器械等一批新型工业、园区企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但由于这批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短时期内难以发展壮大,另外,由于人才、技术聚集不够,财力支持不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企业落户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较慢,短时期内难以主导经济发展。2010年,全县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仅有6家企业,其中3家为国有企业。

  3、社会民生基础不扎实。

  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波动较大,2001年、2006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出现负增长现象;2006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增长较慢,远远落后于同期全省、全市的年均增长(见表9)。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矿工失业后就业不稳定,导致收入增长缓慢。

  表9: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2001年 1991-19.62

  2002年6934 223512.26

  2003年76149.823163.62

  2004年791812.225319.28

  2005年878911283512.01

  2006年971710.562801-1.20

  2007年1106113.8328963.39

  2008年120488.922416-16.57

  2009年132389.924772.52

  2010年1478011.626577.27

  ②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独立工矿企业较多。随着煤炭等资源濒临枯竭,大部分资源型企业关闭破产或转产,造成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单一,转岗再就业十分困难。2000-2010年,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比重连续9年增加,2009年宜章县实施富民强县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后,悄然兴起的产业承接园入驻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促使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比重在2009年、2010年连续减小,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比重仍然还处于10%以上的高位(见表10)。另外,由于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未进行登记,城镇实际失业率还更高,加之相当部分自主择业人员,随时都有可能转为失业人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表1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

  年 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万人)城镇就业人数(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人员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0年0.373.6610.10%9.19%

  2001年0.393.6710.63%9.16%

  2002年0.373.6710.08%9.16%

  2003年0.373.6810.05%9.13%

  2004年0.373.6910.02%9.12%

  2005年0.484.4910.69%9.66%

  2006年0.534.9510.71%9.68%

  2007年0.545.0110.78%9.73%

  2008年0.555.0810.82%9.77%

  2009年0.535.0910.40%9.43%

  2010年0.525.1510.10%9.18%

  ③棚户区改造工程难度大。由于矿工家庭生活困难,目前很多矿工都住在简易的“棚户区”。由于当初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等原因,矿山生活区的基本建设一般是“就矿而建”、“依矿而建”,随着规模采掘活动进行及对采掘范围内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棚户区便分布在采煤沉陷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区域,加之住房建造年代久远,大部分住房为泥巴墙,土木结构,多数住房出现大面积开裂现象,成为了危房(见表11)。以梅田煤矿为例,尚有5694户职工家属居住在以下三部分棚户区内:①八十年代建造的简易2—3层瓦房面住宅楼房,为砖木结构,无独立卫生间,无独立使用厨房,屋内墙壁剥落、屋面漏雨,每年均受到洪灾引发山体滑坡的威胁;②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建造的3—4层简易工棚,砖木结构,瓦屋面,采光效果较差,无独立卫生间,无独立使用厨房,屋内墙壁剥落、阴暗潮湿。③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建造的简易平房,砖木结构,瓦屋面,房屋低矮,采光差,阴暗潮湿,无独立卫生间,无独立使用厨房。棚户区改造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迫。

  表11:棚户区面积、居民数等有关情况

  序号矿山企业有关情况矿山棚户区有关情况

  名 称职工

  人数离退休

  人数棚户区占地

  面积(㎡)棚户房

  面积(㎡)户数居住

  人数

  1梅田矿务局170006500268560374345569418220

  2瑶岗仙矿业18000350010000010200018165992

  3杨梅山煤矿31001590176860255670383711895

  4城关镇2300052007400015300030006300

  5国有林场18096554530048317.818923685

  ④社会保障财政压力大。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矿山下岗失业人员数不断增加,受文化素质低、矿区远离城区、发展条件较差等客观条件限制,再就业难度大;二是矿山企业破产关闭或企业效益差,离退休职工收入普遍较低,我县生活困难的矿山职工家庭比较多,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社会保障压力大。如表11可以反映,全县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113人,上升到2010年的13489人,11年增加10376人,年均增加944人。其中杨梅山煤矿、瑶岗仙钨矿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从2000年的2709人,上升到2010年的7255人(见表12)。说明一方面下岗失业和贫困人口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宜章地方财政负担在加重。

  表1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年份全县城市低保杨煤山矿、瑶岗仙矿低保情况

  户数人数户数人数占全县已保对象人数%

  2000年166631131323270987.02%

  2001年153328181156217777.25%

  2002年358575842881638684.20%

  2003年4572107653531849678.92%

  2004年4680107702976809375.04%

  2005年5145102753206753673.34%

  2006年5219101523204784477.27%

  2007年5203101333175731372.17%

  2008年5297101893225743672.98%

  2009年5610106073104724868.33%

  2010年7285134893390725553.78%

  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帐多。矿山生活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陈旧老化,生活区内环卫、休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上没有兴建,存在“无环卫车、无垃圾处理场、无环卫经费和无环卫工人”的“四无”现象,“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对矿工家庭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如杨梅山矿,居民区无24小时供水设施,还有部分住户依靠挑水度日;供电设备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容量小、负荷大,时常停电停水待修;20公里范围内无供气设施;所有住房无卫生间,仅有少数的公厕又都是旱厕;无居民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学校、医院服务条件差。

  ⑥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矿山企业破产改制后,失业人员大幅增加,这部分人员再就业困难,导致贫困人口增多。而这部分人员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极易引发社会矛盾,近年来下岗失业人员的上访不断。同时,由于失业及贫困人员过多,造成吸毒及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稳定。维稳压力加大,维稳支出增多,近年来因原梅田矿务局、坪石矿务局、杨梅山煤矿多年开采留下的遗留问题及近年来矿产开采引发一系列农赔问题引发群众信访的有351批864人次,占信访总量的31.2%,2010年县财政预算用于维护稳定的支出比2005年增加了6倍。 {Ky:PAGE}

  4、生态环境治理滞后。

  ①矿区复垦缓慢。各类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达446.24公顷,其中占用农田及其他耕地80.39公顷,占总面积的18%;占用林、草地303.37公顷,占总面积的68.0%;占用其它地类62.48公顷,占总面积的14.0%。至2007年底,已恢复治理面积7.36公顷,恢复治理率仅1.6%。

  ②塌陷区改造面积大。全县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范围较大,活动期长,损害严重。据调查统计,全县采煤沉陷区面积达27.24平方公里,采空区11.68平方公里,形成3个较大沉陷区,涉及梅田、麻田、浆水、杨梅山、关溪、栗源等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28个村,214个行政村,综合受灾人口7万余人,受损住宅5607户,受损房屋面积65.42万平方米,20.44平方公里水田流失,受损宜耕土地6220.05亩,其中水田3341.95亩,旱土2056.9亩,菜地821.2亩,受损市政基础设施计有道路101条93150米、供电线路58215米、水库8座、山塘238口、学校13所、医院14所、商服网点37个。另据2009年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全县矿山有地面沉陷4处0.5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瑶岗仙镇、平和乡、里田乡、赤石乡等乡镇。塌陷区治理涉及面积大,治理任务重,需要投入资金较多。

  ③尾矿治理机制未建立。近年来,尽管加大了无证开采治理力度,无证采矿点几乎全部撤离,但大量的废石、废渣却留在了矿区,成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同时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尾矿治理,也由于排放量大、资金投入有限,治理效果不明显。据估算,煤矸石年排放量200万吨,尾矿渣年排放量110.14万吨,年综合利用率3.13%,至2010年煤矸石堆积量4710万吨(见表13),尾矿堆积量1088.51吨。据2010年度数据统计,县境内矿山废水排放量为726.53万吨,以煤矿和金属矿排放量最多,煤矿年排放量为432.23万吨,金属矿山排放量为278.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9.5%和30.4%。矿山废水年治理量122.2万吨,年循环利用量22.32万吨,综合利用率3.07%。

  表13:煤矸石储量分布表

  序号矿井名称煤矸石储量

  (万吨)估算煤矸石发热量

  (千卡/kg)

  1牛形煤矿701000~1500

  2长发煤矿801000~1500

  3山门水煤矿1401000~1500

  4平洞煤矿1001000~1500

  5金华山煤矿1301000~1500

  6陈家松煤矿801000~1500

  7鱼岭煤矿901000~1500

  8太阳冲煤矿1101000~1500

  9炭阳门煤矿1201000~1500

  10田头坑煤矿1301000~1500

  11介木冲煤矿601000~1500

  12新华煤矿1201000~1500

  13荣福煤矿3001000~1500

  14顺达煤矿3201000~1500

  15箭母冲煤矿501000~1500

  16福兴煤矿401000~1500

  17罗卜远煤矿801000~1500

  18好运煤矿701000~1500

  19兴意煤矿701000~1500

  20大冲煤矿901000~1500

  21红星煤矿3401000~1500

  22梅田煤矿601000~1500

  23新发煤矿301000~1500

  24长平煤矿1101000~1500

  25石板脚联办煤矿1001000~1500

  26联兴煤矿801000~1500

  27联达煤矿1401000~1500

  28联发煤矿1201000~1500

  2924线煤矿1001000~1500

  30四发煤矿1701000~1500

  31牛皮冲煤矿601000~1500

  32桥头煤矿701000~1500

  33麻田煤矿901000~1500

  34小冲风家寺联办煤矿301000~1500

  35坝发甘草脚联办煤矿501000~1500

  36林海煤矿1301000~1500

  37欧华仁煤矿201000~1500

  38渔冲垅煤矿101000~1500

  39都岭煤矿901000~1500

  40兴杨煤矿杨总井701000~1500

  41兴杨煤矿新总井601000~1500

  42兴杨煤矿311井301000~1500

  43105煤矿1101000~1500

  44横冲煤矿2301000~1500

  45浆水村煤矿1601000~1500

  ④人居环境污染严重。因资源开采及加工每年排出废水约900万吨,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砷3.08千克、铅17.514千克、镉7.26千克。受污染的水源主要是黄岑水库和寺山坪水库以及杨家河和武水河。2006年-2008年监测表明,寺山坪水库铅含量最高值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的1.5倍,砷含量最高值超标1倍。黄岑水库铅含量最高值超标0.8倍,砷含量最高值超标0.6倍,常年来由于大量的尾砂淤积寺山坪水库库床抬升约3.78米,黄岑水库库床抬升约2.65米。2008年9月我县监测站对武水河水质进行了监测,河水中砷达0.21㎎/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的4倍,2009年8月县监测站监测杨家河水质砷达0.157㎎/L,超标3倍。水污染使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资源大规模的开采主要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加上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治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染物煤烟和各种粉尘的产生和排放,使矿区周边村民受到严重的大气污染。

  ⑤生态功能弱化。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县总水土流失面积565.6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4%,年平均侵蚀模数2092T/ km2,年土壤侵蚀量448.34万吨,属湘东南山地重点预防保护区和湘东南工矿重点监督区,中度以上流失区主要分布在植被差的花岗岩山区、采矿区和过度开垦区。林木蓄积量减少,土地“三化”比较严重。矿区周边地面地质破坏严重。资源开采造成大面积地下采空区,尤其是有色金属矿的地下开采,强抽排地下水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各类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达446.24公顷,大多为林、草地。水源逐渐枯竭。

  二、发展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要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始终坚持“六个发展”。

  坚持跨越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通过上大项目,抓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谋求跨越发展新局面,为未来10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20强筑牢基础,努力打造湘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坚持转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逐步走出资源路径依赖,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转变,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坚持创新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创新之路,用好用足先行先试34条和新38条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对接粤港澳,主动融入珠三角,进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县。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有机统一。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把建设“两型”县的要求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力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保护青山绿水,加快建设绿色宜章。坚持人本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营造安居乐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幸福宜章。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第一”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关系,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社会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强化信访维稳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和谐宜章。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以弘源化工为主的氟化工、东风硅灰石深加工等新材料产业,以华电宜章公司为主的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以富士电梯、通达挂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阳普医疗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恒维、万旭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优势优先与整合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升品质并举,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传统弱质产业和高危产业有序退出市场。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双百计划”,强力推进“十亿企业”和“百亿园区”工程,壮大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和非煤矿山、电力、化工、建材等十亿产业,培育瑶岗仙矿业、鑫源矿业、弘源化工、天沅化工等十亿企业。打造宜章产业承接园、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梅田煤化工基地三大产值过100亿元园区,努力将白石渡氟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世界级的氟化工基地。依托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集聚配套、功能互补,走集聚集群发展之路,努力把“一区三园”打造成宜章特区、百亿园区、特色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先行先试实验区、“四化两型”示范区,新兴产业承接地和城市发展新载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培育扶持2—3家上市公司。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建设“数字宜章”为目标,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为主的产粮大县、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的生猪调出大县、以优质蔬菜水果为主的粤港澳“菜园子”、“果园子”工程、以浓香型优质烟叶为主的基地单元建设。改造提升水稻、脐橙、畜禽、蔬菜、茶叶、烟草、油茶等传统农业,集中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山塘清淤扩容、高效节水灌溉、抗旱水源工程、小水电农村电气化、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高度重视山洪灾害和城市防洪工作。“十二五”时期,一定要力争莽山水库立项并开工建设。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金融等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快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与产业工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各种实体。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减少贫困人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依规管理,集约节约用地,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加强以乡镇驻地周边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村。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快新农村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建设一批基础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打造湘粤赣桂边界商贸物流中心。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湘粤赣桂边界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传统服务业质量档次,规范建设湘南饮食一条街。巩固发展金融创安成果,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商业银行到宜章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其他商业银行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养老保健、专利代理、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网络购物等市场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优先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借助郴州海关、保税物流、国际快件业务、铁海联运等平台,规划发展若干大型商贸综合体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一批仓储物流园区。恢复提升白石渡火车站和坪梅铁路货运功能,打造便捷的仓储物流平台。加快建设旅游强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打造和文化品位提升,积极参与举办郴州(国际)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打造“红、绿、古、蓝”四色旅游品牌,做好莽山创国家AAAAA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积极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力争2015年进入“中国旅游强县”行列。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正确引导住房消费,挖掘房地产业发展潜力,开拓广阔市场前景,依法推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力。鼓励发展消费信贷,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快与郴州融城步伐,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科学调整城乡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一极两圈三带四区”。“一极”即县城及宜章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增长极。“两圈”即莽山绿色生态旅游经济圈和湘南起义纪念馆红色旅游经济圈。“三带”即西部能源化工一体化经济带,南部旅游、轻工加工经济带,东部矿产品采选精深加工经济带。“四区”即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我县为限制开发区框架内,将县域空间开发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保护区、城镇及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城镇化。积极策应环长株潭城市群和郴资桂、郴永宜区域新兴产业“大十字”走廊建设,加快宜章向郴州融城步伐,着力打造“湘粤对接第一城、产业转移首选地”。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力争至2015年县城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成功创建湖南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加快发展中心城镇,重点建设好白石渡、一六、岩泉、梅田、黄沙、莽山、里田等中心城镇,发挥示范、带动、集聚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以构建湘南粤北地区重要交通节点为核心,全面完成厦蓉高速、桂武高速、宜凤高速、省道324改造工程、国道107宜章段一级公路改建、凤莽公路等项目建设,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建设白石渡324省道段至沙坪107国道绕城段的等级公路建设,与宜章大道西段相接,形成县城外环公路网络。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完善县乡电网网络。加强县城供水、水源工程及供水管网建设,保证城乡安全饮水。加快城镇公共交通、住房保障、绿地保护和建设、大型停车场、殡仪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中夏公园、北门岭公园创AAA景区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促进城乡社区发展。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健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问题的体制机制。

  (五)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两型”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准入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程,努力构建园区、产业和企业之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黄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重点矿区尾砂坝建设、制革造纸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开展“保护母亲河”大行动,重点抓好玉溪河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大县。继续抓好“三边”造林绿化、灾后林业恢复重建、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建立完善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加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森林资源保护,改善森林生态和自然环境。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城、生态示范县、“两型”县,打造宜业宜居宜人生活环境。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建立财政奖补与农村公益事业投资投劳相结合的补偿机制,完善“一事一议”试点相关配套措施和筹资筹劳管理制度。完善有利于发展转型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落实好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和扩权强县改革,强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完善担保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行政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七)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改善保障民生。积极开展“民生大爱行动”,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形成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区域布局,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尽快完成县城四完小建设,启动五完小规划建设。整合现有初中教育教学资源,加强高中和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努力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产业引领,推进全县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新材料、有色金属等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完善引进、留住、用活人才和科技教育投入、人才储备、人才保护等政策。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深入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集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化、行业技术服务、公共检测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共享平台。鼓励企业与大集团、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依托中国中化、中国五矿、阳普医疗等大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和运用先进制造技术装备、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深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完善县乡村三级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体育计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面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村民自治、利益导向、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更加注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及时实施省、市医保支付费用及时结算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切实帮助未参保集体工参加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加强新时期统战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做好退伍军人和关爱优抚对象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制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纠纷矛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强化企业本质安全,建立社会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新时期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管理的有效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群众工作部、站、组和群众工作指导员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逐步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前行、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宜章精神”,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加快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作者:李玉彪 邓利平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网站首页专题
  • 党建
  • 文化
  • 教育
  • 民生
  • 文化旅游
  • 经济纵横
  • 专题新闻
  • 公告
  • 理论
  • 新闻中心
  • 生活百科
  • 民情通道
  • 政务公开
  • 宜章文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宜章新闻网首页